陳芷廷
理工學院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數位學習導論是系上學生首先接觸程式領域的課程,程式本身帶點抽象與邏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思緒,因此對於許多沒有程式背景的學生來說較為難以克服。老師會透過網路有名的國外電子書進行教學,甚至會而外補充一些很不錯的影片與資源,講解完概念以後,就會即刻進入實作時間。在實作的過程,我會時時的下去巡視,主動詢問他們有需要什麼幫助並給予適時的引導。
記得大一那時修這堂的時候,因為沒有程式的背景知識,所以寫程式對我來說是一件既可怕又不知如何下手的科目,不過幸好當時也是有助教的協助,能直接向他們提問讓我覺得學習程式是沒有距離感,只要有問題即可有人帶著我思考,在學習上有很大的幫助。剛開始成為助教時比較沒有教學引導的經驗,因此當有學生詢問問題時,我可能會直接明白的告訴他如何做,但後來經由老師的提醒,引導式的教學才能培養學生思考,讓學生從中不段的除錯與嘗試,雖然可能會拖延整個上課進度,不過唯有如此才能使其體會當面臨問題時該如何自行解決,進而從經驗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是我第一次擔任教學助理,起初比較沒有經驗因此會和老師在每週的會議中和老師討論如何改進,這學期當助教讓我收穫最大的地方,莫過於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式,不過因為要引導學生思考,因此口語表達也是目前我面臨最大的挑戰,譬如該用怎樣的口語表達引導他們思考,語意中的字詞是否有提示太多的情況,又如何以較白話、簡單的方式告訴學生程式碼的概念,使他們聽得懂等等。
擔任教學助理的這段過程,我好像又重新認識自己一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試著為對方想,是我最大的學習,可能是與一群自己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互動,才慢慢發現自己在表達上出現頻率上的不合,因此會有「我已經講的很清楚,為何他們還是聽不懂」的想法出現。後來我試著調整自己的態度與溝通方式,在表達一件事情時我會先將整個事件的因果想清楚再表達,而不是想到什麼直接就說出口,如果遇到溝通沒有對齊的時候,這時應該先放下負面情緒與對方確認,畢竟一句話可能有很多的解讀方式。回想這學期不論是在與同學做報告或是與系會幹部合作狀況,感覺溝通上的衝突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此外,我發現自己在知識與技能上還有非常多不足的地方,也深刻的體會到成為一個好的指導者其實並不容易,除了有深厚的知識背景以外,也要適時拿捏引導的方向與表達方式,因為教學者本身應該是一位輔導的角色,帶領學生思考以培養學習者有主動發現、學習新知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終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