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會,我從中學習的心得

發佈日期:2018-12-27

周冠廷

人文與社會學院

英語學系

    在場邊同學的加油聲中,我通過了預賽的洗煉,再度於決賽中獲得男子1500公尺與800公尺競賽中分別第二和第三名。對我而言,長跑是一種心智力與身體耐力柔而緩的拮抗,眼前的距離不是我的阻礙,而是你能否長期的在賽前自我要求,規律的訓練將自己的心肺能力提升,輔以肌力強化而將身體素質提高。

    這是我在大學第一年的運動會,有別於先前,在大學開闊的學風,你不再凡事需要被師長親人提醒,時間與選擇是掌握在每個人手上,當然,在面對眼前的選擇,期中考與兩星期後的運動會,如何去衡量讀書與適度的運動量就成了我的一門課題,同時,我想除此以外這都會是每位大學生共同面臨的課題,如何在自由中為自己規劃?我想這也是大學裡每樣全校性活動舉行的其中意涵。一場運動會,並不是要你本末倒置的將大量時間投注在上頭,疏忽了手中的課業,是在於我今天再複習學業之餘,為自己安排適量運動時間以達到身心強化的作用。讓這也許兩天一次的五十分鐘運動成為你當前的加分,因此,在我結束了一段長時間的研讀,通常我會把握時間做足暖身後前去運動,知識讓我知道運動中分泌的腦內啡也會讓人心靈舒暢感到舒壓,我認為做為學生,維持良好學習態度與身心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事,因此我將課餘的自我訓練當成是種享受大學自由的一種方式。

    競賽當日,有種特別的感受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確切來說,是種代表自己所屬科系的榮譽感,我知道,不論成績如何,我是為了一個群體而跑,再次的將自己的最佳狀態發揮在300公尺的環形賽道上。第一場1500公尺賽程當中,由於組別調整,使得我第二組合體育組併跑,心裡格外興奮,當槍響過後,剩餘的便是一場心理遊戲與耐力的角逐,我知道我必須照著自己的節奏前進,前兩圈我不斷的和體育系的選手在賽道上交互爭前,互相磨探彼此潛在的實力,這種過程無非是長跑者才擁有的獨有體會,直到最後兩圈有節奏的感受自己的呼吸與體力消耗的酸楚,最後我以分組第三,總成績第二的名次進入終點。

  到第二天的800公尺,如同係上所學的所有科目當中,有些你必須改變固有認知的模式從而去認識熟悉這項領域,面對理論性質的課程,需要的是理解力,而在文學當中,想像和產生畫面的能力不可或缺;相對於昨日,我必須以更快的步伐加上更遠的跨距才能搶得槍響過後的定位點,在預賽當日我心中已經有底,前面必然會有兩個比我更快許多的選手,因此我抱著超越自己成績的心態去迎接這場賽事,結果出奇的好,我比預賽快足整整5秒,雖敗猶榮,從落後的角度去看到別人比我們更快的優勢也是我從中的學習。

  在運動會結束後,我便轉換自己的步調,安排隨之而來的期末考試,遙想昨日彎下身子接受獎牌的當下,我很高興,一方面讓自己有了第一年的經驗,知道如何在兩樣你愛的事物當中做安排,其二,我將這份榮譽獻給自己所屬的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