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青共學―南大耆福小天使服務隊2.0』師生共學計畫

107(2)合作學習團體等學習活動-學習心得分享(高教公共性)>『「銀」青共學―南大耆福小天使服務隊2.0』師生共學計畫
發佈日期:2019-06-11

林昱伶

管理學院

行政管理學系

2018年,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如何給予銀髮族群合適的福利與服務,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不僅政府需要面對,青壯世代及年輕世代的人民亦可能必須一肩扛起照顧家中長輩的責任。我與祖父同住一個屋簷下,對於銀髮族的需求體會更是深刻,政府的經濟補助、長照政策或許是養老生活的其中一環,從與長輩的互動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更需要的是有人作伴,特別是當他們學習、嘗試新事物時,會希望有人能夠從旁協助。

大約在學期中的時候,我得知王老師申請了一個深耕計畫的師生共學社群,參與對象為系上學生,地點安排在郡王里活動中心,計畫內容則為教導長者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我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參加此次的共學團體,期許能藉由貢獻一己之力,響應並滿足長輩們的學習需求,一方面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一方面也希望透過活動的參與,精進個人的合作與溝通能力。

整個共學社群一共有二十三人,以平均一組五至六位的人數分組,每組負責各週的課程主題訂定及教學內容製作。第一次的手機基本操作教學採用播放投影片直播的方式,座位則是一排一排地擺放,由於是首次開課,加上位置安排過於狹窄,導致現場有些混亂,事後開會檢討提議改採「分組教學」的形式,使得往後活動進行變得更為順暢。我的組別為第三組,當週設定的主題是「照片編輯(修圖)教學」,大家在Line開設的小組群組中線上討論,我給予學弟妹先前長輩於課堂上反映的意見,學弟妹提供兩個拍照APP供我參考,經過實際測試後,我建議採納B612作為教學軟體,因為其操作最容易上手,修飾出來的相片也特別好看。討論的過程中大家都很理性且友善,若有任何建議或疑問也會即時提出,多數人都相當積極地參與討論,共同集思廣益、一起腦力激盪,最終方能產出一份完善的教學方案。輪到第三組進行教學的當天,我與組員們提早到現場作布置,桌椅的擺放位置、方向、長輩分組的人數、人力的配置等皆有相互取得共識,因此幾乎沒有產生衝突,合作氛圍良好,活動能夠順利落幕,也多虧先前組別的經歷參考,以及團體中其他成員的協助。

大學生涯中,首次參與社區服務類型的師生共學社群,我認為不論是活動進行的地點(包含活動中心的空間大小、硬體設備、桌椅供應數量)、教學模式(實際操作為主,紙本講義為輔)、抑或參與人數的多寡(約莫落在30至50人),大致上皆符合我事前的預期,唯有初次上課出了點臨時狀況,實際前來的長者比報名的人數多,人數的錯估令大家有些手忙腳亂,事後的應對方法是改良手機教學模式,在那之後,每次活動都相當順利地進行著。實際參與課程後我發現,長輩們對於智慧型手機的許多功能或應用程式其實不太熟悉,但他們的學習熱忱都相當高,並不會因為從未接觸就放棄使用,反應相當踴躍,有些甚至會邊聽邊手寫筆記;當正式課程結束,長輩會向我詢問其他軟體的運用,或是生活中曾經遇過的手機操作問題,我亦樂於協助他們了解。他們的主動積極程度完全超乎我的預想,對此我一點也不覺得麻煩,反而感到相當快樂且欣慰,提供長輩們更多的服務,是我們學習團隊應盡的職責與義務。

在這次師生共學社群中,我覺得自己最需要改進的莫過於「臺語溝通能力」,由於多數長輩們仍以臺語為主要溝通語言,這對不擅長說臺語的我而言,教學上難免感到比較吃力。特別是在第三堂課,我的教學對象是一名比較聽不懂國語的阿伯,在溝通過程中,有時需要重述兩次以上才能讓彼此了解對話內容,所幸阿伯人很和藹可親且相當有耐心,讓我能夠以不太標準的臺語(或是夾雜國語)告訴他如何使用拍照修圖軟體。長輩們的語言習慣,使我間接獲得很棒的練習機會,教導的同時順便訓練並精進自己的臺語聽與說之能力,長者向我學習他們所不熟悉的,我也向他們學習我所不擅長的,一方面落實互助精神,一方面幫助彼此增廣見聞,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良好的雙向循環!

關於此次活動對我的負面影響,主要是社團參與時間的緊縮,因為手機教學課程被固定安排在每週三的下午,會與社團活動稍有衝突,些微擠壓到平時社課學習和與社員交流的時間,但我認為加入具有志工服務性質的共學社群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且計畫內容是我感興趣的,因此這些影響並不構成大礙。至於正面助益,有鑑於我未來欲報考國家考試,擔任基層公務人員,工作上除了同事之間需要相互協調,勢必也得面對各式各樣的民眾,包含年紀較大的長輩或是習慣說臺語的人民,如何有效地進行溝通並正確地傳達意思表示便顯得相當重要,共學計畫的教學模式正好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促使我與陌生人接觸、交談,一方面能夠增加自身膽量,一方面也能提升溝通技巧及臺語口說能力。懂得配合其他成員並建立默契同樣是共學社群的重點之一,我相信每一次的合作成果,都能夠為未來職涯的團隊工作經驗加分。

第一次得知高教深耕計畫,是校務人員曾於學期初至班上做過宣傳,由於方案多元,加上當時不太清楚實務上須為何種類型的計畫內容方符合申請要件,因此我未嘗試去申請。建議學校能夠多加宣傳詳細資訊,或舉例說明實務上合作學習團體、師生共學社群計畫等可提出的內容,讓更多有意願擴充知能或服務他人的學生能夠得知訊息,進而踴躍報名。

最後,我要感謝學校以及系上的王光旭老師,提供我資源與機會,在課後之餘從事服務他人的活動,不僅能增進人際關係和互動,也學習到如何以一名教學者的角度與人溝通。也感謝共學社群中成員們的相互配合與努力,讓此次的『「銀」青共學―南大耆福小天使服務隊2.0』師生共學計畫能夠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