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中國文字探險隊讀書會心得
本次籌組讀書會,集合班上對於中國古文字研究也有興趣的同學們,跟隨憲仁老師的腳步,討論、分析漢字的形構之旨。雖然文字學課程在二年級已經結束,但是我們透過讀書會再將文字學的專業知識加深加廣。透過讀書會的形式,沒有如一般課程的進度壓力,小班制,老師能很自在、仔細的向我們介紹字形,提升了我的學習效率。
讀書會進行時,除了老師透過講義教材來向我們解釋該字的形構、本義、假借等等觀念,同時也拋出問題,例如:該字在學術界上,有什麼樣的討論或爭議。有沒有辦法從出土文物或典籍中得到解決。各家說法核心概念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會進行討論,一同探討,或許得到的結論並無法真正觸及真相,但在不斷的思辨與溝通當中,培養在團隊中的交際能力,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能從討論中互相對話、互相學習,我認為這個過程是無比重要的,尤其在現今社會中,表達與思辯能力可以說是處事的基本能力。引《詩·衛風·淇奧》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將此義擴大在培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上,就是能夠在不斷的與他人或自我對話中學習,而有更深的體會。
在讀書會的幫助下,不僅在課業上能有所提升,並不會影響當前課業,反而還能幫助學習。我們中國的文字與語音、語法、詞彙、經學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小學有三:文字、聲韻、訓詁。都是用來理解或解讀經學的。現在將小學都獨立拿出來成為一門學科,肯定其價值。大三的課程中有聲韻學,而文字的通假現象、轉注等等,都是聲韻學上會用到的概念,能夠幫助我在聲韻學的學習上,有更深厚的基礎觀念。又例如目前有左傳,左傳中的文字常常會用到與今天不同的字形,透過文字學,可以了解古籍中的用字遣詞之義;也有詩經課程,詩經中我們常會讀到出土的竹簡,如《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竹簡上的用字,窈窕、窈糾、苭藋。與今日毛詩的異同,更能了解當時的語音近現象,而不會誤讀而造成經典本義的損傷。
此外,就以讀書會中團隊互動情形。以我們提到「介」這個字的形構之旨為例。老師整理出大約有三家主流的說法:一是指在人旁邊加兩點以表示分界之義;二是指人的疥瘡;三是指介甲,引申出介甲內、外,分界的抽象概念。針對這個字我們進行討論,我認為三家說法各有其道理,也能夠說得通。但個人較傾向於第三種說法,我叫肯定此說法的原因是因為在造字的時候,多是以物象為先,抽象的概念多為是引申出來的,抽象的字較難造字。所以介字本義可能原先是在畫介甲一類的物象,引申出來分界的概念,我認為這個在慣例上比較合乎造字的流程。當然在讀書會中也有主張其他見解的人,都能分享出自己的論點,就在討論之中,我能了解其他人看待某字的角度,也能清楚地確定自己傾向何種說法。我認為這是一種正向積極的學習方法,吸收得更加全面,對於我的學習有顯著的效益。
綜合上述,我認為讀書會真正的幫助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文字的這門學科。讀書會從一開始籌辦、課程設計、進行、成果統合,對我處事能力也有所訓練與提升。其實,做學問就是在不斷的摸索與反覆思辯中得到解答,透過讀書會課程中,不論是與自己的答辯或是與他人分享,都是在做學問的道路上,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相信透過這樣的訓練,不論是在專業知識上或是待人處事上,都能有正向的提升。未來在職場或學術界上,學習態度與統合能力,也會提供幫助我脫穎而出。十分感謝臺南大學能夠有這樣的資源與制度,讓想要學習更深的專業知識之學生,能夠有管道達成目標,也透過每組的補助款項,能夠無後顧之憂的學習。一整個活動下來,受益匪淺,希望日後還能繼續籌辦,參與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