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璦瑩
人文與社會學院
國語文學系
在與學習團體小組互動以及一起討論議題的時候,心情是十分愉悅的。在每次聚會的時候,帶領老師都會先拋出問題讓大家思考,再進一步的討論,並共同商討對於問題的解決方案,及如何更好處理應對的方式。舉例來說,我們這個學習團題小組主要是在探討「閱讀空間」對於人在閱讀上行為的影響,以及人書間的關係。第一次聚會時老師就針對這個問題帶著大家思考,也詢問了每個人的意見,以及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像是比較想著重在研究獨立書店還是二手書店?咖啡廳還是圖書館?等等。並且最後將大家的想法統整,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並且將每個人所提出建議,都納入未來這個計畫可能可以嘗試的走向。所以在參與這個團體小組十,整個氛圍感覺是「活」的,不像上課時單方面的接收知識或被授予觀念,在這裡,所有的想法、意見,以及彼此(小組成員)所具備的知識是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的。
建議方面,覺得大家這學期都辛苦了,不論是組員還是老師,都額外用了自己課餘的時間去走訪了不少書店。同時也很期待之後可以踏查不同類型的閱讀空間,還有圖書館的那一塊(這學期主要著重在書店)。以及再討論空間對人的影響,與不同規劃間,其用意與效果(欲造成或帶來的效果)。因為這學期在採訪書店老闆時,曾有老闆訊問過我們要不要訪問設計師(建築師),或許可以列入小組之後計畫的走向之中。
並無落差。
如同一開始老師就告知我們的,我們也走訪了很多家書店。從一般書店、獨立書店、二手書店,到複合式經營的書店。在這過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書店老闆們各自不同的理念。有的書店老闆,因為熱血,因為夢想而開了書店;有的書店老闆,是將書店當作副業,平時還有其他的事業要忙,但看到客人在書店裡閱讀時,還是會感到很開心,因為自己提供了一個舒適,可以讓他們放鬆閱讀的空間;有的書店老闆是支持自己另一半的理想,辭去原本的工作,專心經營著書店。所以在踏查每一間書店時,都可以感受到每一間書店所承載的情感。此外,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台灣現在實體書籍出版的狀況,時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也在變,所以有些書店迫於現實壓力,而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和退讓。我覺得,針對這個方面,以及如何挽救台灣出版的現況,也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議題。
我覺得自己可以再加強一下自己的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因為這學期在採訪書店老闆時,我們提出了問題,但老闆的回答並不似我們預想中,在當下會有點手足無措,而且也亂了自己訪談的節奏。所以我覺得針對這方面,平時可能要再多涉獵一些相關的報導或新聞,及緊跟時事,避免之後,不論是在採訪爾或平時討論,出現尷尬扼腕的情形。
因為這學期我有下修大一的一堂叫「閱讀與寫作」的課。課中也是主要討論關於台灣書業、出版,作者與出版人之間的關聯、介紹,以及發展。和我們這個團體小組在研究探討的方向有很密切的關聯,所以在上課時的所學,也能應用到小組討論,以及在分析一些問題之中;在小組整理得出的結果,以及踏查書店的過程和經驗,也幫助我在這門課學習時更投入,並且對一些內容更為印象深刻。
並無負面影響,這個學習團體給了我很大的助益。
尚無。覺得目前的機制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