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資不倦-學習讀書會心得分享

發佈日期:2019-12-12

林韋志

理工學院

資訊工程學系

一、請描述你/妳與學習讀書會小組成員的互動情形,以及對該團體有何建議?

其實一開始大家都戰戰兢兢的,因為不知道怎麼開始,也不確定整體流程是如何,但就依過往學長姐、老師經驗分享和我們自己一二年級下課、放學後討論功課的情形來說,我們決定先從問問題開始,那要問什麼問題、問題從哪裡來?那這當然是從我們學習讀書會的目標「計算機組織」出來的。「計算機組織」這堂課是在星期五上午九點到十二點,下課後大家通常都會累積著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會在下課時,請教老師,請老師再講解一次,但大部份來說,老師時間很有限,要開會、要演講……,非常繁忙,不一定有時間能幫我們再解說一次,因此大家就會把這些有疑問的問題先記下來,等到下次學習讀書會時,再向大家提問這些記下來的問題,不過嚴格說,大家在老師因時間而無法幫我們解說時,就會把這些問題告訴其他(或者有興趣的同學)有參與學習讀書會的同學,假若這些同學此時對這些問題有一些見解或看法,那就會馬上進行討論,因為人的記憶當下是最猶新,此時討論想法是最多元的;倘若同學沒有立即想法,那我們就會依剛剛說的,留下題目,待下次學習讀書會時,大家再分享回去對題目看法的整理。

那現在我們目前是以討論問題為主,探討課程內容為輔,有疑問當然要解決,不然將「遺問」千年,而在解決的當下,我們還是得去了解課程、課本內容,但最主要的就是先解決問題,等解決後在一起談論課程的內容。而就現在學習讀書會的模式來說,我們對課程的問題不是只有一兩個,有些問題也不是能輕易處理的,那這時我們就會陷入其中,往往都會卡到學習讀書會時間結束還無法解決,如此我們就得下次上課時請教老師或待下次學習活動再解決了,對於這樣的流程,我們其實都不太能詳細討論課程的內容,且一般來說,要處理問題,最好要先了解課本裡面在說什麼?要表達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可以先一起閱讀、探討課程內容,等有一點先備概念後再來面對問題,這樣子我們可能就不會卡在題目,且也能深入了解課程內容了。

 

二、參與學習團體後,與你/妳事前的預期符合嗎?如有落差,其落差為何?如何因應?(無論有無落差,請詳述理由)。

一開始我預期是大家一起討論,一起分享自己對課程的想法、看法,但結果好像都是我們一大團人又再分為一小團一小團,彼此的交集比較小,好像大家都在各自讀各自的。對於這個結果,我在想可能要推派一位主持人出來控制我們的流程,一開始先閱讀課本、課程內容,一段時間後,大家分享其中的精華,最後主持人再請大家提出問題,並一起討論。

 

三、參與學習團體後,你/妳覺得自己應該或可以改進的空間為何?

有時候,我自己我有一些疑問,但不會特別記下來,等到學習讀書會時間時,別人都有一些疑問可以提出來,而我自己卻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樣就顯得我好像沒有用心在學習讀書會裡,那這邊是我要改進的。

 

四、參與學習團體後,對你/妳在課業學習、社團參與、職涯預備上的影響為何?或對你/妳在哪些方面有正面助益?又哪些方面反而有負面影響?

對於時間的管理,我認為是有所提升的,因為我們的活動固定是在星期三下午,而平常我習慣會在該下午做一些私人活動,但現在有了學習讀書會,我勢必得調動這些活動,那要如何調動,就需要一些管理技巧,這部份我覺得是有間接提升的。

另一點比較有實質增益的,我覺得是人際關係,因為我們平常接觸的人就是固定的那些人,與其它人的接觸就比較少了,那透過學習讀書會,我們就會和一些較少聊天的同學有接觸,這樣一來,彼此間就會更加熟識,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就因此簡少了。

 

五、對學校在這方面的機制有何建議?

學習讀書會的用意本來就是好心,希望學生們能自主自發學習,這一部份的機制我沒有意見,但有一項物品,經費補助卡的使用,我認為限制有點多,除活動教材、影印、一般文具用品、隨身碟以外的用品,都不能買。而我們這一科(資訊工程)不像其它科系,需要大量文具用品,平常影印或隨身碟也幾乎很少在使用。那這樣一來,經費補助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我的建議是可以放寬一點限制,例如我們可以買一些科系上需要使用到的軟體、硬體等(經費補助記錄卡上寫的活動教材是否包含在內並未寫清楚,因此仍不清楚是否可買)來幫助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