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教育統計的距離 心得

發佈日期:2019-12-31

何采玲

教育學院

特殊教育學系

這是師生共學的一個團體,其實是我們班導師想要與班上同學更多時間互動與加強我們班統計學課程所開創的。其實統計學我從開學學到期末,我認為比起統計更認為是偏向邏輯方面,因為比起算出數字,像平均數、眾數、 中位數、標準差......等等的,老師更希望我們了解這些數字代表的意思,並推理出為何會我們推論出這個結果,過程原因有可能有哪些,都需要用條列式的列出。像是我們這組做的主題為「大學生的網路購物次數與滿足程度」這是透過問卷的方式去取得第一手的資訊,我們取得的問卷共100份,並從內算出平均數、 眾數、中位數與標準差並與全體比較,然後推測出為何會有這種結果。過程中老師會發問以及提出哪些推理是不合適的,然後我們從中學習並修改。這種學習方式,除了能培養跟班導師更好感情之外,更能跳脫自己的想法 ,然後讓自己更加充實。而且我們能聽到別組分享自己的主題以及推理方式,學習別組的優點然後看到別組不好的地方也能提出,讓別組也有一些回饋。我覺得由於師生共學需要更多時間討論的時間,因為班上有很多人以及後來的分組也有好幾組,每次討論的時間都有些倉促,但我想這是缺點也是優點,時間的緊迫更讓我們能夠訓練在壓力緊張的狀態下,將內容做成PPT然後向全班呈現出來。我在參與這個團體前,原本以為會是很輕鬆的,覺得應該是大家一起討論統計是什麼,但知道小組需要做出一道主題時,其實是蠻有壓力的,畢竟是從零到做出PPT,是需要每個小隊員的共同參與以及付出才能夠做出來的。從想主題到做出問卷,其實費了不少時間,因為老師會審查題目,以及不斷引導我們能夠做出哪些資訊。過程分析時不斷卡關,因為雖然數字算出,像是平均數,但還是會需要文字去解釋或是比較以及需要能夠符合邏輯性的。最後成品做出時,老師會說出我們這組的優缺點,然後大家一起聆聽,並不要犯相同的錯誤。所以我認為預期是有落差,但學習到很多。參與這個團體後,除了學習到相關知識之外,跟班上同學相處得更融洽,雖然過程中壓力多了不少,但因為壓力也讓我們不斷在進步,未來身為一個特教老師其實需要具備很多的知識以及技能,對於學習統計我想未來不管是管理班級或是特殊小孩的個人化需求都能從這次的師生共學中,展現出自己的專業。學校的這個機制我覺得很好,使用經費讓老師能夠帶領學生去做課程的延伸補充,以及影印的費用,結束後又有學習心得給學生做學期的一個總結與反思,了解自己學習的內容,我認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