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晨
理工學院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第一屆羅葉文學藝術獎參賽心得
第一屆羅葉文學藝術獎,比賽項目除了文學寫作以外,還有藝術作品,但不論是哪一種,都要符合關愛鄉土、或是對社會正義有所表示的內容,會將題目如此定調,則是為了將羅葉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羅葉先生就是一個如此關愛鄉土、關心正義之人,在比賽前,我去了解了一下羅葉的生平,其實資料不是很多,與他相關的內容,大多在描述他的作品,生平的部分,就是少少的他是宜蘭人,作品的特色,以及他曾做過甚麼,曾在生命晚年在教育界任教,其中最令我感到在意的,是他的病,羅葉只有44歲,便離開了人間,經歷過腦中風、腎衰竭最後死於敗血症,或許就是因為他從小就有遺傳性疾病,才會讓他對於生活有更多的體悟吧,也因此,他的作品才透露出濃濃的人文關懷。
對於弱勢的關懷,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聽覺障礙,因為我的父母本身就是聽障,所以對於弱勢的處境相當清楚,所以在看到題目時,我二話不說的,想將他們所聽不到的聲音當作主題,來描述一些他們的心情,但是,我的詩名叫做「生音」,我先講一下我的作品內容吧,在前三段,我沒有提到任何的聽不到,我只是描寫著日常,寫著大家嘰嘰喳喳地說著話,不論好的、壞的、開心的、難過的,對大家來說卻也像是呼吸一樣自然,但在下一段的時候,我才說到「這雙瞪大的眼睛,能將眼前的事物化為聲音」,我想讓大家知道,他們真的是用「看」聲音的,接著在最後,我說直到配戴儀器後,我聽見了你真正的聲音,其實這是一個雙關,雖然有的人可能會以為我寫的是助聽器,但我想寫的,卻是人的關懷,當我們願意對他們伸出手來,去關心他們,去了解他們的時候,就是給了他們一副與世界溝通的助聽器,讓他們感受到世界的溫暖和可愛,這也正是我們社會對於弱勢幫助中,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
在這次的寫新詩的過程中,我比以往多了很多的想法與感悟,因為是拿我最貼近生活中的事情來寫,寫起來不免也有一種像是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感覺,我認為這次的這個主題很好,讓大家可以趁著找題材,多去關懷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畢竟台灣是我們的家,我們的避風港,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家裡發生甚麼事情,其他人又會知道甚麼呢?不管這首新詩送出去會不會得獎,我想他都是我近來寫的詩裡面,最喜歡的一首,因為它讓我再成長了一點,讓我再多看一點,以後也想為這個社會為我的家再多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