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豈銓
理工學院
資訊工程學系
這次校內比賽為參加系上的專題競賽,這個專題競賽我們從大概大三上的學期末就開始準備了,從一開始找有興趣的題目到找到教授,找到教授後又對題目做更深了解,了解後又將題目所需的系統和設備實作,就這樣過了半年多,在12/19號終於要開始我大學生涯最後的一個大型活動了。
參加這個比賽我也是感覺很意外,比賽的部分是因為今年的新系主任考慮到大家畢業專題應該要有一個共同的動力、目標,所以才決定讓系上所有學生做的專題應該要參賽,評審有系上教授、校外教授和業界人士。我覺得這樣辦的專題比賽還蠻有意思的,因為這樣不只激起了同學們競爭的心態,也讓我們能夠接收到業界專業的建議及看法,這一點我覺得對系上在畢業與業界的銜接有一個好的開始。
而我在這個專題競賽中為第八組,主題是做一個能夠篩選咖啡生豆的系統,我在這套系統內負責的是軟體的部分,在開發這個軟體的時候有遇到一些困難,像是模型的框架要放入GUI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多線程和資料流的問題、視窗和視窗間的互動問題、整體系統程式碼的問題等等.....,我也在這段時間一一克服了,最後,有寫出一個當初規畫好的一支應用程式出來。
寫出來之後的現在,回想一下當初開發應用程式的藍圖,我覺得這個專題在藍圖的部分可能需要做點微調,像是訓練資料的蒐集和咖啡豆偵測的功能其實可以寫在一起、各個視窗都有提供一個相機實況串流,這邊我在一開始寫class的時候應該要先設定好,config目前無法在GUI去做調整......。這邊的反思讓我想到了之前看過的一個詞,這代表其實我們在想這個藍圖的時候並不是以"使用者取向"做的,而是以"工程師取向"做的。
而這兩個取向最大的差別就在,設定和操作的難易度。基本上我們現在的應用程式在設定及操作上是有一定難度的,一個就是說你要蒐集資料可以,但是需要先去特定視窗才可以設定你要甚麼標籤,然後才能做截圖的動作,這邊因為測試的時候我們很熟,所以在測試的時候並無感覺有不方便,但是在測試偵測的部分就感覺這邊怪怪的了,我是覺得要方便一點的話應該要將擷取資料的功能寫在咖啡豆偵測那邊給使用者用,會比較方便;另外就是重新訓練的部分,因為在開發這功能時間比較趕,所以只能依照我們平常用的方法和設定來做,這邊我就想到一個問題,如果使用者看不懂那個圖,不知道epoch和資料多寡的問題,不知道我們訓練的參數是在哪邊的話,那這樣這個訓練的部分就不是說非常實用了,只能說這套系統在"貼心設計"上的設計,還是沒有那麼完善。
不過,這個專案還是會繼續流傳下去的,我們會將目前這套系統好的地方,未來展望交給接下來的學弟妹,希望在之後的專題展上可以看到一個有效率、精準、又有成熟機構的一套選豆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