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偉誠
理工學院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發表時間 109/12...
大家好,先前有分享了兩次競賽的心得(結尾: by Yin (1)、by Yin (2) ),不過我們到底是拿甚麼作品去競賽呢? 我想我就趁這次畢業專題的心得來分享一下好了,因為現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根本還沒有專題發表哈哈哈,不過沒關係,當天發表的作品也是同一個。(當然是有持續開發的)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作品目的好了,簡單來說,我們想做的是「透過數位學習教導醫生如何做醫生」。
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件事,現今醫療教育強調的已不是以往純粹只要會讀書就好的知識層次,而是更著重在「臨床思維能力」其包含「知識,技能、態度」的高階思考能力,醫師需具備"臨床思考決策能力"與"動手實務操作"的必要臨床技能,但此能力的培養必須在醫療現場實際歷練。
也就是你做過了你才會成長,不論是在臨床遇到問題,得試圖"決策"當下最好的解決辦法,如:做哪種檢查、開藥;亦或是許多"動手操作"你不再只能是憑空想像,而是必須親自動手,如:打針、縫合。這也就可以理解為甚麼現在會把 "還沒國考的「實習醫師」" 這一年刪掉換成 "通過國考的「住院醫師」" ,這就是想讓醫學生可以累積更多的臨床經驗。(詳情可看: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260704)。
然而現在臨床思維的學習模式其實並不少,如: 數位影音教材、VR(3D)、模擬假人(4D),那我們的作品如何擁有特別之處,卻同時還能符合醫療教育需求呢?
這就是創意+整合應用能力+經驗的展現了。我截至一段企畫書的內容,或許可能文謅謅了一點,但這最能準確說明我們的作品:「為了讓臨床思維學習能不受空間與成本限制,還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模擬操作效果,本團隊基於OSCE客觀評量概念,利用行動裝置的方便性與觸控面板的操作性,設計開發「Dr. OSCE」作品,提供有效整合[臨床思維、動手實作、互動模擬、診斷分析]為一體的臨床情境學習服務。」
至於系統的甚麼功能,能達到臨床思維與動手操作的培養;是如何利用數位學習的技術,與其他學習模式能更有效率的學習;又是如何確保作品在實務上(醫療教育)能真正應用呢? 更細節的部分,我想有興趣的您,可以在110/12/ 25, 26 文薈樓JB廣場參觀我們的攤位。
最後,我想感謝的是 數位系 蘇老師,每次競賽的過程說實話都很痛苦哈哈哈,不過學習本就是痛苦的,而比起老師花在我們身上的時間,或許能痛苦該是種幸運。真的很少老師會願意這麼認真與用心的指導學生參與各式各樣的競賽,我在老師身上學到的真的很多很多,不論是技術、思維、經驗,甚至眼光都讓我有所收穫,謝謝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