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歆曄
人文與社會學院
國語文學系
真的超級感謝祐菘學長!否則我的聲韻學真的要完蛋。
猶記得在Facebook上刷到一則貼文,內容是:「請用一句話證明你讀過中文系。」點開留言差點沒笑死,一整排下來,十個有八個回的都是「東董送屋」。果然只要是中文相關科系出身的,都逃不了聲韻學這把大刀。
在我上學期的時候,本以為自己可以自學,無須補救教學,沒想到考完期中考後,整個悲劇。因此半路當了插班生,去聽了學長的補救,一整個為之大振!
聲韻學難嗎?單純只靠自己讀的話,首先需要像我高中老師所說的:「讀中文需要靠天賦。」放在聲韻學簡直合理不過。但事實上來說,不難(真的),麻煩的是他是一門「中西合壁」的學類,因此在脈絡的釐清上要很清楚,不然真的挺亂的。
作為國學小學的聲韻學,儘管只是「小學」,卻也使很多前輩先賢們費盡一生,髮鬚斑白也要整理歸納好他。這不僅是一門古學問,也是一門現代學問,只要還講「話」,無論是國語、閩南語或是客家語等各地語言,聲韻學都可以為之作一個溯源與發展。
而且有趣的是,學了聲韻學後真的讓我懷疑,人類到底什麼樣是進步?是越來越簡單方便?還是越來越繁複困難?我對聲韻學的最先啟蒙是大一古籍導讀中,登登老師說以前人沒有非敷奉微的輕唇音,原因是古人唇舌不靈活,輕唇音容易咬到嘴唇。以致我對古人「唇舌不靈活」有了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因此對於一些中上古擬音居然出現彈舌!表示非常懷疑,古人怎麼可能會彈舌會發出現在發不了的音。
上了聲韻學後才發現,哪是古人不靈活……明明就是現代人懶了啊──
那些濁音到底怎麼發來著,還有一些又是濁音又是塞擦音的,一次動用不少部位唉!
由此可見,聲韻學的進步應該是以方便、簡單甚至越來越模糊的發音,這種以「簡易」發音為方向的「進步」。只能說合乎了「懶」基準了。(哭笑不得)
不過有閩南語基礎的我,學起聲韻方便一點,不懂為甚麼?用閩南語念一下就懂了,雖然這個也會影響國語,比如ㄓㄔㄕ這些要捲舌的音,都很懶得念捲舌音了,發捲舌音真的覺得說話多用了層力氣一樣,不過修師培的同學就得努力發捲舌音了,不能對小朋友們造成影響。
而沒有閩南語基礎的,比如我一個朋友,他完全就是瞎摸著學,好在學長有條理的統整筆記與輔導,聲韻學倒是簡單了許多。
雖然簡單不少,但聲韻學還是大魔王啊!只能非常感激高教深耕的計畫,能夠真的讓我騰出時間來補救,非常有意義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