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慧
人文與社會學院
國語文學系
上學期的聲韻已學到反切上字、四十一聲類、音素音位、元音輔音、聲母韻母、發音部位發音方法、音節結構分析、五度標調法、歷代標音法、音位變體、語流音變、五大語系、七大方言區、切韻序等,而這些知識都是下學期聲韻課重要的基礎知識。
這學期的重頭戲一是反切下字系聯作業,反切上字跟反切下字的基本條例與分析條例大致上是一樣的,基本條例有同用、互用、遞用三種原則,同用:即反切上/下字相同。A=B+C、D=B+E,則A=B=D;互用:兩字互為反切上/下字。D=B+E 、B=D+F,則B=D;遞用:兩個以上的反切,其被切字作為另一個反切的切上/下字。基本條例求其合,而分析條例則求其分,因同一韻不分兩切語。已知A≠G、A=C,故B+C≠H+A,則B≠H。反切上字跟反切下字的補充條例須特別注意,上字補充條例是互注切語,下字補充條例是四聲相承。在做反切下字系聯作業時,不僅要熟知這幾個條例,更要懂得靈活運用,在補充條例上借助《廣韻》來查找切語及同音之字。
上學期已知道語言會產生音變,這學期則進一步學到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四十聲類跟四十一聲類當中的差異變化與承繼關係,讓聲母的分類更加客觀合理。以及中古聲母在發音方法上的語音變化,如:擦音化、全濁音清化、鼻音同化、顎化、捲舌音化,具體的例子變化過程。
由於古代沒有注音符號,所以很多字是很難知道其讀音的,因此就需要一個有系統、編排整理過後的工具書,宋代四大韻圖:《韻鏡》、《七音略》、《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由此出現。作為這學期的重頭戲之一、號稱有字天書的等韻圖,透過橫推直看,可以得到許多資訊。而等韻圖中借位、內/外轉、開合、真三假二、真三假四等的判讀,就非常需要前面扎實的基礎知識。
這學期的聲韻學,難度上比上學期增加許多,又受到疫情的影響,楊素姿教授不僅要教授課程還要適應線上上課的方式,線上上課的不便與突發性,使得聲韻學需要更多額外的時間和心力學習。聲韻學的補救教學作為額外的課程,補足了這點,學長不只幫大家複習教授的上課內容,還為同學補充更多細節、為同學解答疑惑。學長系統性的整理,為大家理清思路,提醒大家需要注意可能混淆的觀念,給予建議、見解。之後因為疫情,補救教學也跟著採取線上上課的方式,學長為了給大家更好的教學品質還買了錄音設備,十分盡心盡力。學長在補救教學上花費了許多時間心力,期中時不斷額外的花時間為同學補課複習,在學習聲韻的過程中,十分感謝有學長的補救教學,讓我能沒那麼困難疑惑、對聲韻更了解聲韻,謝謝學長,也祝學長畢業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