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睿宇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這學期的國語教材教法老師辦理了師資生的國語文教案競賽,因此我們也德已將自己辛苦完成的作業拿去投稿。此次競賽讓我們體驗了如何撰寫一份非常完整的詳案,包括事前的文本分析,再到教學對象的假定調查,最後是從形音義辨識到內容深究語形式深究。雖然國語是我們的母語,但無論從營隊或是課輔的經驗,都能發現國語絕對是最難教學的科目之一。因為我們往往會忽略了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又是如何學會的?例如我們印象深刻自己在學習英語或數學時,是如何加強我們的聽說讀寫與計算能力。但我們幾乎不記得自己是如何學會注音與生字的,除了距離學習的階段太過久遠外,也因為我們太容易把學會國語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過程。因此我邀請此次一起修課的同學一起組成這個合學團體,針對國語教學的教材和教法深入討論,透過大家的腦力激盪,我們能夠有更多元的學習經驗,可以去同理孩子可能會遇到的迷思概念。例如我們透過分析國語領綱的學習重點,提醒自己在教學時要注意如何引導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發展。例如我們透過版本教材的內容探討,了解各種文體在不同年級所分布的比例為何?又我們應該如何連結學生於每一課課文的新舊經驗,以及連結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並以主題議題的方式融入教學。
本次挑選的單元命名為《當「我們」同在一起》,是以翰林版國語第十冊第十四課《誰該被派去非洲》一課為文本,讓學生覺察課文主旨,能知福、惜福成為一位分享者,並透過議題討論活動探究非洲需要幫助的問題。本單元希望學生在意識到自己的幸福後,除了能夠知足,也能對於非洲的議題有所關注。因此引入非洲童工的議題,讓學生認識與具體反思有那些能夠去實踐的行動,並透過書信的方式寫下來,表面上是在和未來2030年的自己分享,實則提醒自己可以從哪些面向開始逐步落實,起而行之。期許學生在學習完本單元後,當在生活中接觸到關心的議題時,可以從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的角度,切換為「我們」可以如何一起改變的視野,了解每個人都是社會裡的一份子,在大結構之中會相互影響,進而實踐108課綱中共好的願景。
比賽的結果雖然尚未公告,但此次教案已獲得了指導老師的肯定,無疑是讓自己在教學的準備上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實際教學的現場除了教學設計,還要考量當時的環境和學生組成等因素,也需要有良好的班級經營技巧輔助。儘管有這麼多不可控的因素,需要靠英彥的積累去克服。我仍相信擁有好的設計準備是重要的,曾經有一個老師跟我們分享,老師備課費力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省力。謝謝這次比賽,讓自己有一個動機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