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品瑄
教育學院
特殊教育學系
高一時,遇到了一位看出我長處的導師,雖說我已忘記那位老師為何知道自己喜歡寫作,但那位老師常常鼓勵我寫各種作品去參加比賽,常常利用自己閒暇時間幫我檢閱作品,也盡心盡力的交導我寫作技巧。參加比賽的短文,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寫出來的,說來好笑,當時本來是為了參加一個比賽而寫了這篇作品,但那時沒有看清楚比賽資格的規定,至於寫完作品之後才發現自己身份不符規定,無法參加比賽,以至於這篇作品一直放到了最近才投稿出去。投稿之前來經歷些許波折,一來是因為當時的文章只有1500字,而教育部文創獎徵稿要求2000字以上,我不得不在原有的架構上再加上些許東西;二來,因為是高一時寫的文章,現如今要投稿到大專院校生裡面著實有些不妥。基於這兩點,我用了整整三天經歷了一場痛苦抗戰,因為原本的文章架構緊密
,字句俐落,若是強行在原有架構上加字數,就會像是壟詞墜字,正當我為此苦惱時,突然靈光一閃,想到我可以繼續找一些歷史文件補充這篇“歷史遊記”啊;卻沒料到這個靈光一閃卻是造成我三天痛苦的根源。
這篇短文主要是在講樓蘭的歷史與風景,樓蘭不似中國的朝代有如此多對外邦的文獻記載,意外的少的可憐,少的可憐就算了,大部分的歷史都在講述樓蘭與中原的戰爭。而三天的抗戰中,前兩天根本就是在文言文及佛經文獻中度過;在此解釋一下,因樓蘭是信奉小乘佛教的國家,因此有些高僧回去樓蘭修行佛法,我讀的其中一篇便是法顯的佛國記,除了記錄一些佛教探討外,還有些當地的風土民情,算的上是一本古代遊記。
在剛開始查找資料過程中,還常常會找到假新聞假歷史,又或是白話文翻譯錯誤等等,總而言之就是錯誤百出,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先去查到底哪些文獻中有記載樓蘭,再去查者那些文獻的原文書,其實那篇文章描述的歷史情節
,我還是有些虛的,畢竟資料錯誤百出,原文書籍也不多,歷史考古也沒有太大的發現。
回歸文章開始說的,自從升上高二後,因課業壓力陡增,為了課業勞心勞肺,也沒有太多的心思及閒情逸致寫短文或新詩,一直到大一發現校外有許多文學徵稿時,花了近四個月才慢慢撿起我的文學造詣,寫作的手感與靈感卻還是停留在高中的感覺,著實可惜。
據朋友說,那位導師曾在我請假時,說希望以後能去我的班級當導師,老師覺得我與自己很像,也希望我能持續的發展專長。雖說後來那位老師因學校因素無法繼續教導我,在高一相處的最後日子,語重心長地希望個案不要放棄自己的寫作。也因為這位老師,讓我覺得寫作並不再是自己的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