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學

發佈日期:2022-12-04

王恒森

人文與社會學院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本學期擔任了人文學院必修課程台南學的TA,我曾經在大一的時候修過這堂課,而且課程內容也和系上學習的內容及自身興趣相關所以上起來難度並不會太高。其實當TA的內容並不會太難,大多都是瑣碎的課前事務以及課後的整理,但也藉著這次的機會又重新的學習到了台南的歷史、人物及民俗,並且也全程參與了這個學期兩次的延平郡王祠加孔廟的戶外踏查,每次去到南門路都會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短短的一條路上融合了鄭氏時期的孔廟、清領時期的城牆和日治時期的美術館、文學館。這是屬於台南獨一無二的先天優勢,能距離在學校不遠的地方實地的踏查台南歷史建築,親身的了解到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同一個建築物所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和用途,以及了解到了時空變遷帶給都市紋理的改變。在民生綠園旁的台灣文學館在日治時期便是作為台南州廳的行政機關,在現在轉變為具有公共教育意義的文學館,但在大約一百年前的日治時期,具有公共教育意義的建設是位於文學館對面的兩廣會館(台南博物館),可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轟炸毀損。

在老師的介紹下也認識到了很多自己去那些景點時不會注意到的細節以及不會了解的一些意涵,像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是孔廟明倫堂的臥碑,上面刻的是一些對學生的規範,會叫做臥碑主要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因為那塊碑的方向是橫的像是橫躺的姿勢一樣;另一個原因則是從臥這個字的組合去解釋,臥這個字中包含了臣跟人二字,代表了這塊石碑中所規範的是身為人臣的道理。若是沒有經過老師的解釋真的都不會知道還有那麼多的意涵存在。第二個讓我感覺十分有趣的便是孔廟內的節孝祠中供奉了民間傳說中相當有名的陳守娘的牌位,原先以為只是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居然出現在了孔廟這種嚴肅的地方,反差非常大。

實地踏查以外課堂中也會看到許多的老照片,從不同時代的視角中去看到同個地方的風貌,或是一些創作中了解到許多沒到過台灣的外國人對於台灣的想像為何,像是有一幅荷蘭人的畫作中呈現出了西拉雅人在一個希臘神殿式的教堂中活動的樣子,但其實那並不符合事實,只是西方人想像中西拉雅人公廨的模樣,是從自身的生活經驗、理解中描繪出來的圖畫。

除了重新聽了一次台南學上課的內容以外,另一個讓我感到有需多收穫的地方便是課前的準備,及課後改考卷及學習單,一堂課有將近一百位的修課同學部論是分組、報告還是改考卷都是一個浩大工程,要如何將這些看似瑣碎雜事的事務處理得又快又好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加花費時間和心力,在這次當TA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以往沒想像過的老師的辛苦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