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世代」壁報論文發表

發佈日期:2022-12-19

李育綾

教育學院

諮商與輔導學系

              大四除了實習以外,也另外修了專題,因此生活雖然忙碌,卻也相當充實。起初,是為了考研究所的準備而選擇做專題研究,剛好系上老師也對研究很有興趣,因此擔任了我們的指導教授,從三下開始就開啟了一連串與教授的討論,由不熟悉到完成不只一份專題,這之中的酸甜苦辣都成了難以忘懷的經歷,也因為如此,在投稿壁報論文時格外緊張,殷殷企盼能出現在錄取名單中,而在結果出爐的那一刻,也顯得這些辛苦都是值得,充滿著成就感,有種被肯定的感覺。

               然而,過程並不是一切順利,因為是和另外一位夥伴一同完成,在構思題目時,就會有不同意見,忙碌的生活也讓我們的時間很難對的上,只能從僅剩不多的時間裡快速討論,好讓專題能有進展,也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做出一個章節,在與教授每周的開會才有東西能拿出來討論、及時修改錯誤或是讓整份專題更完整;從另一方面來看,有夥伴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卡關、思考打結時,能有另一個人一同討論、激盪出更多其他的可能性,也能在許多長篇的論文中幫忙分擔,做重點摘要,省了一些時間把論文從頭看過一遍,在打受訪者的逐字稿時,也能互相分擔,最重要的是在煎熬的過程,都有另一個人能相互扶持,做彼此的後盾以及心靈寄託。

              在準備的過程,也越來越上手,大概是心境做了轉變,覺得專題研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有的時候只是一個念頭、一個想法,再加以細節、精緻化,就能產出一個完整的專題,那種從無到有的感覺蠻好的,也不論最後的結果與自己的假設是否相同,那都是由自己一步一步去尋找解答的過程,也受了許多人的幫助,不論是夥伴、教授或是受訪者,都是有這些人的陪伴,才能產出結果,進而在研討會中投稿。在做壁報的過程也相當有趣,雖然要思考如何從幾千字的專題中做摘要也令我們頭痛了一下,不過在不斷修改以及做海報美編的過程,都會不停的讚嘆,覺得一件待辦項目完成,結果也相當滿意,或許這也是令我能產出其他壁報論文的一項動力。

                在研討會中,也看了其他壁報論文,都是相當有趣的研究,大家採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去完成最符合自己假設的題目,也可以看出各個領域都有其感興趣或是擅長的人,大家的貢獻使得輔導的領域看起來又往前了一大步,其中最佩服的還是口頭發表者,不只要會做研究,還要有良好的口條,讓與會者都能清楚了解這份研究,也要對自己的研究有十足的把握、理解,讓其他教授在講評或是詢問問題時,能說得頭頭是道,或是吸取建議讓自己的研究能更全面,因此,不論是在準備的過程,或是發表結束,都有許多值得學習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