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金魚腦的高效記憶術

2023青年學習系列講座-心得>揮別金魚腦的高效記憶術
發佈日期:2023-04-15

吳尚頻

人文與社會學院

國語文學系

高效記憶,顧名思義是在短時間內記住相對龐大的資訊量。這對人類來說,一直是一件困難卻又非常值得學習的事。

雖然現在身在資訊時代的我們,擁有龐大的資訊量、豐富的知識來源,但能記住多少、真正能為我們所用的知識量有多少,卻不會因為科技的發達、技術的更新而有顯著的改變。

認知心理學派告訴我們,短期記憶的容量是5~9個意元集,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人人能記住的資訊量基本上是固定的。

然而,透過高效記憶,透過有方法、有系統地整理後,卻可以大大增加記憶的容量,一次增加兩倍、三倍,甚至更多,都是可以輕鬆達成的。

在課程中,老師透過系統化的講解告訴我們這項高效記憶的背後是來自理解和分類。

我們在極短暫的時間透過視覺、聽覺接受到大量的外界刺激後,試著透過大腦將這些沒有規則的刺激規則化。

第一步便是理解訊息,透過掃描這些訊息,理解背後它所傳達的意義後,試著找出他們彼此間的關聯性,這些關聯性可能有因果關係、可能有時間先後,也可能是外觀上的相似。

找到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後,運用這些關聯性將訊息做分類,依序分為大類、小類和細項。

有了清楚條理的分類後,對於大腦的回憶其實變得方便許多,不管是搜索資料、還是記憶訊息,都能輕鬆地找出相對應的資訊。

後來,講師運用一個實例,邀請我們一起試試看,在三分鐘的時間內記憶36的語詞訊息,三分鐘後再默背出這些訊息。

過程中,看到不同同學記憶的數量,其實也可以驗證彼此記憶的方法。

有些人按照順序記憶,記憶的數量真的在8~9的語詞量之間,有些人運用系統化的分類,記憶的數量可以達到18~24個詞彙量,幾乎是短期記憶量的2~3倍。

也再一次驗證了高效記憶的可行和有效性。

後來,講師一步步帶領我們將訊息分類,她帶著我們進入她的邏輯思考線,透過找出詞彙之間彼此的節點,包括起訖點和銜接點。

接著,找到訊息中的切點,包括轉換點。

像是記住水果的方法,可以透過分類、透過排序。其中分類的方式又可以分為顏色、多寡、形狀、大小。

每一種分類,底下對應一個詞彙量,有了這些清楚的分類,需要記憶的詞彙變得相對容易回憶許多。

分類完成後,再請大家重新回憶,這一次大家都能記住接近所有的詞彙量,也達成了高效記憶的核心目標。

透過這個活動,也顯示了在這個大腦超載時代最佳的因應之道,在於延伸。延伸訊息間的連結性,加強記憶的廣度,便能達到真正的高效回憶,有效應用。

而這項技能,不僅能用在學習上、工作上、日常生活中,同時也能幫助提升自己統整訊息和分類的能力,也是我覺得現代人生存必備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