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盈盈
人文與社會學院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大學生的第一堂理財課」-上完理財課意外發現的秘密
這堂理財課中,理白講師讓我們認識正確的理財觀念、持續理財的方式、獲得好運氣和良好機會的方法等等,對我來說,這都是在未來中可以幫助自己,且減少或改變自己的錯誤觀念。在一步一步遵循講師的步驟,逐漸地認識理財的相關知識,而且不得不說的是,從來沒有人跟我講那麼詳細的理財觀念與方法,也讓我知道這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述說的,而講師就好像是融合了自身觀念和書中的許多知識和技巧,並且以最簡淺的語言來解說,讓我們可以真正踏進理財的大門,學習和瞭解其中的奧妙。
講師認為支撐理財的動力不應該是意志力,因為單單只依靠抑制慾望,短期內確實可以看見效果,但是長期下來,很有可能會壓抑太久而爆發,跟報復性旅遊的概念是相同道理。因此,極度自律的背後是極度的慾望,自律的本質是在追求更深層的慾望,所以用意志力作為理財背後之動力,是不會長久的。也因此講師又告訴我們,忍受小慾望的同時,是在成就大慾望,當自我抑制的行為無法堅持下去時,可以思考此種行為的表層動機之真正原因,也就是所謂的深層動機。當瞭解自己在意的方向後,才能維持想要自律的心態,減少衝動消費的根本原因,犧牲當下的快樂來換取避免痛苦的情況,更能達成財富自由後所追求的目標。
然而,在講師講授的過程中,我發現我不斷地在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要理財?為什麼要自律?為什麼要堅持下去?而在持續地向自己提問後,竟然開始出現讓我陷入自我疑問的情況,原來我曾自以為傲的理財模式,到頭來卻找不到任何原因,可以解釋我為何想要理財來達成財富自由的動機!我自認為我控管金錢和抑制衝動消費的能力,是周遭的人都沒辦法超過的境界,我能看著商場中有我喜歡的龍貓吊飾,卻不買下它,也能看著一直很想吃的麻糬,最後從它旁邊走過去,最常發生的情況就是,逛夜市或商店,出來後一樣兩手空空,什麼也沒有消費,心情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差。
如今我現在這種理財模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習慣了什麼都沒買,也習慣了買不下自己喜歡的物品,但是我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特別想要達成什麼願望,只知道賺錢很辛苦,每一塊錢都得來不易,只須購買日常之必需品,不應該花在無意義的東西上面,即使是非常喜歡的龍貓和麻糬,也能說不要就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