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歆惟
人文與社會學院
國語文學系
這學期上了很多美芬老師的講座,這次難得是實體又剛好參與的學生數很少,讓我可以高度專注又能和講師互動頻繁,實在是一場收穫滿滿的講座。
會說這是場收穫滿滿的講座,是因為老師點破了我一直以來的讀書方法,我知道讀書要先從瀏覽大綱開始,快速翻看每一頁的主副標題,幫助自己迅速建立架構,不過事實上我的讀書方式還是略遜一些,因為我只遵循書中的排列邏輯理解,這樣的方式不一定會讓自己熟記書中知識。我在老師手上所學到的是重新分析這些章節,用屬於自己的方式歸納分類,哪些類似的可以整併,哪些不同或對立的可以區分,用一套自己理解又容易掌握脈絡的方式重新組織書本中的章節。在過程中我們實際練習一次,我們將好幾行分點敘述整理成具備邏輯的心智圖,而另外,老師也拿著我目前比較頭痛的科目書籍,實際演練一次給我看。從這麼多次的練習中,我慢慢了解老師所告訴我的方法,在講座結束後,我也在家自行整理書中的架構,在這過程中,我漸漸明白為什麼老師的作法會比我之前的方式更好,因為重新組織章節脈絡的時候,我需要不斷的瞭解、比較、尋找章節中的關鍵字,才能為章節分類統整,過程中大腦會不斷的記憶與分析,而我原先的瀏覽方式只會淺淺的閱讀過,並不了解書中的編輯邏輯,也沒有經過大腦不斷的運作。
記憶正是透過大腦不停的過濾與編碼才容易儲存久遠,在嘗試新方法前後,我覺得最大且又最直觀的差異是,一畫完有經過自己分析的心智圖,我的腦中可以迅速回想這些東西,能非常具體的從口中說出,而單純整理書中脈絡的架構圖,反而需要再花一些時間記憶,也比較無法從腦中想起並講出來。小時候的我讀書總是硬碰硬,不知道任何的讀書技巧,只靠滾瓜爛熟的刷題,但是這樣的方式根本沒辦法面對全新但觀念一致的大考,直到後來才漸漸知道,其實讀書需要靠一點小聰明,才不用讓自己白白記那麼多東西,因為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靠邏輯和歸類推理而出,只需要記憶最關鍵的部分就夠了,而這就是我在講座中所意會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