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麗琪
教育學院
特殊教育學系
大學這四年期間都有持續參加高教深耕計畫中的自學團體或師生共學團體,而這學期也是我參加的最後一年,我們系也是全師培的系,因此班上大部分的同學畢業後的短期目標設立為考過教檢,而我也是屬於大多數的同學中,所以就和班上有著共同目標的同學一起努力準備考試,而成立了這個讀書會。
一開始我們對於準備教檢這件事感到非常迷茫,因為科目很多範圍很大,許多概念都是一片空白,或是因為科目不是必修課,所以每個人的選修情形也都不同,所以後來就決定從考古題開始,藉由做題目來熟悉考試的出題方式,跟抓出常考概念,不懂的概念再翻閱專書找答案,雖然網路查找較為方便,但有時同一個名詞的解釋在網路上眾說紛紜,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這時我們才認知到專書的重要性,平常都太依靠網路帶來的方便性。
在做考古題的初期,因為基礎觀念的不穩定,當然是錯的一蹋糊塗,甚至會出現在做考卷時,才第一次看到的名詞,這也讓我們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但只要撐過這段時期之後,還是能夠感受到只要肯努力,多少都會有收穫的。隨著練習的次數越多,也漸漸的越來越有心得,掌握了訣竅,討論也越來越有效率,雖然偶爾還是會遇到撞牆期,像是某一年的考古題錯題突然暴增,相同的概念一錯再錯,但這時和讀書會的夥伴們相互鼓勵,交流記憶的方法或是分享筆記,這種種原因都是讀書會存在的意義,就像俗話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在讀書會中除了一起讀書、檢討題目以外,平時我們紓解壓力的方式就是互相分享學生的狀況,在紓壓的過程中還是有所學習,像是今天在小學中學生又發生了什麼事,老師是如何處理的,自己又是如何去應對、看待這件事的,事後學生的表現又是如何,藉機學習較適合的處理方式,或是大家一起集思廣益,日後如果遇到相同狀況時才不會不知所措,或是這些策略與方法說不定也能寫到教檢考試的問答題中,理論與實務並存,才不會出現只知道要熟背理論,但卻不知道什麼時候用或是該怎麼用的情形發生。
讀書會讓我們有了固定的討論時間,也間接推動我們要有固定的讀書時間,因而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看到讀書會的成員都有在進步,同時也會激勵自己不能夠落後太多,也要努力跟上大家的腳步,偶爾在讀書會中做出貢獻時,也能夠因此增加自己的自信心,雖然這學期的讀書會即將進到尾聲,但即使日後畢業,每個人分散在不同的縣市中,也還是希望讀書會的裡的每個成員都還是能像今日的讀書會一樣,一起準備考試,互相激勵,一起從教師檢定考試走到教師甄試,最後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