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羽廷
人文與社會學院
國語文學系
「法書題跋經典研讀暨臨摹」師生共學社群參與心得
在這次的師生共學群組中,我分配到的研讀論文是「君家两行十二字 气压邺侯三万签——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行穰帖》流传考略」。這篇論文講述了對於《行穰帖》原卷的考察以及歷代的研究,我印象最深刻的內容是關於古人在摹刻字帖的方式,如同老師在課堂上所述,古人先利用油紙描摹出字的邊緣,此步驟稱作雙鉤;接著再用朱紅色的墨將字再描摹一次。我從這樣如此繁複的摹刻方式,體認到古人對於書法真跡是以莊重的心態來審視。當我在故宮看到各類書法真跡時,內心也會隨之生出感激之意,感謝前人的不辭辛勞的維護,才能夠讓身處於21世紀的我親眼見到真跡。
《行穰帖》自唐代開始,幾經輾轉於許多文人墨客的手中,為此有不少人替《行穰帖》題跋。到了近代,《行穰帖》的收藏者為國畫大師張大千。張大千在得到此帖之後,即在卷中鈐蓋多枚印章。這點倒是很有乾隆皇帝之風,乾隆在獲得墨寶之後,便會在真跡上鈐蓋數量相當可觀的印章。後世學者認為,乾隆這樣對待真跡除了是因為作品很珍貴,可以滿足自己的佔有欲,也可能是這種行為已經成為他個人的儀式感。乾隆的行為在學者眼中非常兩極,有學者主張乾隆此舉已破壞作品本身的美感,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舉是另一種史料,可以幫助我們去還原當時的時代樣貌。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其實我們不難理解乾隆以及張大千的行為,現代人每天都會在社群貼文下按讚以及留言,也是一種想要積極表現自己的方式。也許人生在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想留下自己曾經身處於世界上的證明,不過出自於對真跡的敬畏之心,我還是想以留下墨寶的方式當作證明,以顯現我對真跡的敬重。同時我們每個人也都有閱讀其他篇論文,在閱讀的過程中,很多寫字上的問題跟概念的問題都隨之迎刃而解。「王羲之书法与汉字书写科学」從此篇論文我了解到為何王羲之會被視為書法學習的法度,記得老師曾在課堂說過,在學習書法最終極的目標就是能夠表現出魏晉時期的神韻。有的時候,我們這些剛學書法的大學生在臨摹作品時,要展現真跡的氛圍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難怪本篇論文會引用孫過庭《書譜》:「人書俱老」,來說明人跟書法的狀態都到顛峰的境界,期許自己日後也能往此境界邁進。另外我從「米芾“集古字”与“二王”摹本的关系及意义」我在習字的過程中,領悟到學習書法的方式並不是一直埋頭苦練,適時地去故宮欣賞真跡也是一種寶貴的學習經驗。不過在欣賞真跡時要慎選自帖的版本,倘若都是看劣質的版本,反而會讓自己的習字之路更陷入瓶頸,終究無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