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暑期社區職場體驗計畫

【教發】112年度自主校外多元實習-心得(一般生)>112年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暑期社區職場體驗計畫
發佈日期:2023-09-27

蘇玶篁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

44天的體驗一晃眼已過去,回首起始和結束,不由覺得是段可遇不可求的旅程。
 
雖然事前就已經做好適應陌生地方的心理準備,實際上還是經常受到震撼。
譬如出身地點,除了我的工讀夥伴們全都是臺東人,只有我是跨越地區從北部來的;再來是年齡差距,最年輕的是即將升大一的新生,協會的工作夥伴們則都是社區的阿姨們,據點也會有長輩們到來,年齡跳度非常大;最後是族群,協會所在的富興社區包含漢人、客家人和原住民族群,各方面來說都是非常多元的環境。一開始常常抓不到彼此溝通的習慣而困擾,但大家逐漸熟悉之後便輕鬆許多。
 
見過大家後,第一周先認識協會的日常,大致是早上在關懷據點和長輩們一起上課,下午有協會既有的體驗活動讓我們了解協會的產品。
和長輩們相處的過程也是另一次跨年齡交流。對待長輩要溫柔的同時,也不能讓他們予取予求,因為上課的目的是讓長輩們動手動腦,要盡量協助但也要保留他們自己動手的過程,也是讓長輩們親自體會成就與喜悅。要眼觀四面觀察長輩們的需求和安全,又要耳聽八方聽取帶課老師的指示,一個早上就讓人精神耗竭。雖然和長輩們不一定有說上多少話,但那幾個早晨依然讓人體會長照的辛苦,以及面對每一個長輩、每一個衰老身軀裡面雀躍的靈魂時,那份充實和喜悅。
 
進入正式工作期後,頓時繁忙起來。早上會和社區阿姨相約前往濕地進行調查,回到協會再花一個下午將紀錄的植物辨識出來。富興濕地因為去年開始的乾旱,使地形多為乾草地相當容易行走,最大的敵人反而是臺東的太陽,直接限制了每次出野外的活動時間。雖然我一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會做好準備,但有次聽聞阿姨返程後中暑讓我對時間限制的看法徹底反轉:這不只是我自己的安全,也是他人的安全,這也成為製作圖鑑和設計環境教案的一大影響因素。
 
自己份內工作的調查中其實比想像中還令人振奮,尤其看到瀕危植物開花時完全感到發自內心的雀躍,感覺自己正在見證重大的時刻;另一方面,進行物種鑑定時就是在茫茫資料海中大海撈針,在諸多可能性中找出最接近照片所紀錄的植物的名字。雖然最後總共鑑定出65個物種,但其中大部分是查詢過程中才第一次學習到的,每次鑑種都讓我更了解拍攝時有哪些重點要觀察和記錄、如何拍攝更清楚的相片等,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清楚的紀錄,讓鑑定過程減少一點艱辛和錯誤。
自己從小時候就很喜歡看圖鑑,就算看不懂文字也被形形色色的動物深深吸引,因此這次有機會自己製作圖鑑讓我非常開心和懷念,製作圖鑑的途中也經常回想小時候的自己是怎麼閱讀、學習並感到快樂,這些想法也讓我把剛開始編寫的圖鑑砍掉重寫,把文字大幅減少轉換成輔助圖片的說明,文字則記載和生活或民俗植物學有關的文化知識,就是希望這本圖鑑不只是一本成果展示,是一本可以讓讀者喜歡上植物、並起心動念探索的讀物。雖然製作時間很短可能力有未逮,至少能提供一個雛形,以利往後改進與最佳化。
 
四年級畢業在即的我對自身經驗不足感到焦慮時,這次職場體驗和臺東縣青銀共創協會給予的機會可說是剛好過頭了,不但讓我轉換不同的生活圈,也有充分發揮學校所學的自由度。從學校的學習「輸入」轉換成做出成果的「輸出」時,感受到自己每一字每一個觀念會影響許多人的重量,以及支撐這個重量需要多少的知識和見識。
 
人、事、物,諸多重量和學習奠基的浮沉間,我對於自己的能力能讓我在社會上立足的位置有初步的印象,今後我也有更明確的學習方向,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