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給我一個學習數學的機會?

2023青年學習系列講座-心得>剛好給我一個學習數學的機會?
發佈日期:2023-11-08

蔡盈盈

人文與社會學院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剛好給我一個學習數學的機會?

       我現在是一名文科生,讀的是文化相關的科系,但從表面來上,完全看不出我過去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

        曾經的我在國中時期只補習一個科目,那就是數學,我在補習班學習了整整三年的數學,同時,數學也是我全部科目中最好的一科,雖然和其他一起補習的同學比,我的成績算中等偏高一點點,但在班級排名裡卻是可以排在前幾名的成績,因此,數學也算是我最引以為傲的一科。到了高中後,即使不再補習數學,數學仍然是我重點學習的科目,認真聽課與複習就是為了可以明白其中的原理,高一升高二時需要分類組,而我自然組的成績排名明顯也是比社會組還前面,然而因為某些顧慮我選擇了社會組,雖然到了社會組依然能碰到數學,但是數學對比其他科目即顯得不重要,而我一週還是會花一到兩天的時間來複習,即使社會組的科系不太會看數學這科。而真正開始不碰數學時是大一的時候,文化相關的科系完全沒有數學,因而就此放下曾經對學習數學的執著,雖然數學才是和我牽連最深的科目。然而,可能是因為接觸到全新事物的原因,並沒有出現極度可惜的感覺,也就開始漸漸淡忘這件事。

       今天聽到了兩位應數系的教授,教導學生該如何學習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方法,雖然對於學習數學乙的我來說,沒能完全聽懂兩位教授所舉例的習題例子,但是應該要如何學習、從哪方面開始著手,兩位教授都有各自的方式,不過,兩位教授都有共同目的,那就是學生可以更願意花時間且更親近數學。也很感激的是,兩位教授並沒有運用難以理解的詞彙與公式,反而是用簡單概要的說明,並以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來舉例。而也因為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公式,也引發了我曾經對於數學的記憶,雖然以我的數學水平不太可能直接去選應數系上的課程,但是自己買本相關的書籍還是能做到的,儘管我只能買非常基礎的課本,但偶爾用來重拾記憶也是不錯的選擇,更何況我還掌握著教授親自分享曾經學習的方式,我相信好好學習應該還是能上到大學裡的第一堂數學課。

       兩位教授所分享的學習方式,本質上有不太一樣的地方,但從不同角度來看,我卻覺得都有其用處,以下再搭配我的想法以述說之。

       黃教授的學習方式比較重視「動機」,學習的動機很重要且學習的心態也很重要,然而,學習、瞭解函數也有動機,透過明白函數變動的學問,就是為了要預測未來。瞭解函數竟然可以對未來有這麼大的好處,確實讓我這個對數學瞭解不多的人沒有想過的事,但如果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對未來有很大的功用,的確會讓我很有幹勁,雖然從短期來看,背公式、計算習題還做不到預測未來這種大事,但畢竟要做大事,還是要學會最基礎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到達更高的地方。而我覺得黃教授說的有句話挺有道理,「讀書是為了培養自己專業的能力,和看事情的方法及態度」,讓我突然覺得自己讀書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陳教授明白的指示,解題就像搭橋,名詞的定義很重要,而瞭解定義後再往外擴張到定理以及具體的例子,瞭解此岸也要瞭解彼岸,看到題目也能知道題目在問甚麼,最後的搭橋墩,就是一步一步的解析題目,讓題目變成簡單、容易理解的方式。這樣的解題方式給我蠻大的啟發,感覺同樣適用在別的領域,就如同在寫申論題一樣,需要先明白基本的原理原則,在來解析題目要問的問題,最後書寫出答案。陳教授的搭橋解題方式是一個很有趣的說法,也有提及重要且關鍵之處,而使用這種較為簡易明白的方式,讓人容易記住且運用在實際的問題上。而陳教授還提出一個我認為挺有道理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聽完當下馬上改變了自己讀書的方法,「2+2+2>6」,陳教授的觀點是每天讀書讀一點,才是比較有效率的做法,而一天一次性讀八個小時,頭腦會沒辦法接收太多資訊,而造成反效果。

       兩位教授都是希望學生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寫筆記、背公式、做習題,全都是為了我們學生能夠更瞭解學習數學的方式,同時亦更好地吸收課堂上所教授的知識,因此,很感謝教授如此細心的關心學生們的學習,雖然我不是數學系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習方法,我相信在各個領域、方面都可以用的到,人生中所遇到的問題很多,而解決的方式也有千百種,因此,多學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就可以幫助自己減少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