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貪,才能做到「不貪」
理財,這個字牽涉的範圍很廣,所包含的行為也非常多,因此,講師理白小姐從非常特別的面向開始介紹,也就是理財「不能做的事」,也就是無法真正理財的行為,這讓我們可以很順利的檢視自己,是否有做過這些「不能做的事」,導致無法掌握理財的方法與訣竅。而就算有些人可以抓住一些理財方法,沒有理解理財的中心觀念,在其他行為上,很有可能又把省下來的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在這樣一正一反的結果裡,根本沒有省下多少錢。所以,除了要理解理財的中心觀念,更要清楚哪些是無法理財的行為,做好適當規劃與界線,這樣才能做到實實在在的財富自由,錢才能足夠使用。
理白小姐在這場演講當中傳授給我們三個要點,不要負債、和家人劃清財務界線、做好保險規劃,並且詳細解說了其中的要素,以及分享了實際的案例,讓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過來人的經驗,同時也使我們瞭解個案的行為背後所應承受的負擔,而通常最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部分,正是做出行為過後的結果,雖然有時候還無法確定結果為何,但多留一份心眼,多給自己留一條後路,總歸來說是好的。
理白小姐認為負債的原因是因為「貪」,而造成「貪」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在還沒有能力時,就先擁有了這個東西,也是人們時常說的「德不配位」,再加上個人的外在狀態和內在狀態之情況,外在狀態的例子像是借貸、亂投資賠錢、想買一間房等;而內在狀態的例子譬如濫好人、預支福分、以為投資穩賺等,因為有這些原因,使得自己逐漸地朝向負債的方向前進,而且一個人之所以負債,並不是做錯一個決定導致負債,而是因為做出了一連串的錯誤決定才導致負債。
我認為講師說的也有道理,借錢買東西,確實可以讓自己快速地得到一樣物品或服務,但是相對來說自己需要多付出利息,也就是比原來更高的金額,我怎麼想都會覺得不划算,那比原本多出來的金額,看起來就像是花在了提前將物品或服務立刻帶回家的福利上,看似是用錢買了時間,只是仔細想一下,時間為何要用錢買,如果可以忍住一段時間,是否就可以少花這些冤枉錢,而在更深入的思考,此物品或服務,是否真的非常需要?或者只是自己想要而已?這樣的問題也就需要從個人的外在狀態和內在狀態開始分析,因此,減少一些錯誤觀念,也可以讓自己少走一些歪路,避開這種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的行為。
而和自己家人劃開財務界線這部分,理白小姐講師強調運用溝通的方式,來瞭解彼此的金錢價值觀,但如果溝通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就要劃清彼此的財務關係,而在確認金錢價值觀的方法上,講師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方式,也就是藉由互相談論各自的未來規劃,有關於未來的夢想、父母、孩子、投資等等的問題,在瞭解對方的金錢規劃後,就可以整理分析雙方的異同之處。講師也提供了三個關鍵詞,找出財務長、多退少補、公積金,能夠幫助我們處理無法劃清界線的情況之方法。
如果和家人的金錢理財觀念不同,早早劃清界線,不但可以提前避免對方將共同財產隨意亂花費,而且還能減少彼此因憤怒而吵架的紛爭,畢竟彼此的金錢觀不同,為了金錢流向導致爭論吵架的事情絕對不會少,可以提早解決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未爆彈,何嘗不是個好的做法。
理白小姐講師認為保險規劃是最佳財富守門員,如果可以做好風險控管,能夠幫自己省下不必要的開銷。可以考慮的保險有壽險、意外險、醫療險的實支實付、長照顯和失能險,以及儲蓄險,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購買前要先建構好基本保險,最後再來做儲蓄險,而儲蓄險算是一種理財方式,不是投資,只是,也不要因為儲蓄險算是一種理財方法就購買太多,而導致資金無法流動的情形,因此,適量的購買即可。但有時候也要適時的拒絕保險推銷,像是人情保單就需要極力避免與拒絕,因為選擇投保至少要選擇可以負擔的預算,並且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保單,但是如果。如果有想要買保險的意願,可以先問問長期有在關注保險的人,或是本身就有在投保的人,會比較適當,最後,講師強調一定要審慎評估自己是否需要!
我認為保險應該要在自己本身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再來投保會比較適當,如果從小就知道自己身上背負著大量的保單支出,而等到出社會不久,計算年薪時卻看到扣除大量保單的費用,結果使得明年能夠活用的錢根本不多,這是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而最不好的情況是,薪水不高,但保單的價格很高時,扣除保單的費用完全無法儲蓄的情況,因此,在買保險之前,真的可以多加考慮和商量。雖然有時候可以聽到周遭的人說,保險也是一種投資,會回報在未來需要的那一刻,聽起來真得會非常的心動,會立即想要購買下來,但是,實際看到年繳扣款的那個時候,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就會非常地後悔。
因此,就如理白小姐講師所說「簡單的事重複做」,平時注意自己的行為,並事先做好規劃,需要時才有閒錢能夠使用,達到真正的財富自由。最後,非常感謝理白小姐的分享,讓我學到這麼多實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