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獲獎

發佈日期:2024-03-01

蔡佩晴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教育部推動的「美感素養融入國語及數學教材教法」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完整撰寫一份國語或數學的美感教學詳案,另一部分則是利用此份詳案上台演示10分鐘的試教活動。

    在撰寫教案之前,我們有參與計畫中的美感教育培訓課程。課程中透過不同文本與布題,讓我們感受什麼是「生活中之美」及「線條中的美」,進而帶領我們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雖然培訓中試圖以抽象轉具體的方式讓我們快速理解「美的素養」,不過組員們還是對此感到困惑,到底「美」這種抽象又不能被定義的概念,該如何進行教學呢?

    經過一番討論,我們還是選擇較為簡單的國語進行撰寫,其中我們撰寫「烏桕巷的故事」,此篇文章中可以利用小朋友簡單的想像力作為出發點,透過文章的修辭法想像巷弄內的前後變化,藉由體會什麼是美。而美又是什麼?該如何界定?除了文章具體的漫天星空之外,居民互相幫助的精神,是不是也算是「人情之美」呢?因為「美是不能被定義的」。

    雖然選擇較為簡單的國語,不過初步的教案結構還是尤為鬆散。原本所設計的課程連貫性不高,又因為只有短短的四節課,在探究課文的地方草草結束,而後的修辭教學顯得太簡單,因此在撰寫一份完整的教案花了很多心力。

    另一部分的設計微型試教時,在課程與教學重點上遇到很大的困難,其他教材教法是利用10分鐘的演示去做流程設計,而這次的微型試教是以40分鐘的課程進行精華教學,因此選擇教學內容一直不曉得要怎麼安排,才能完整的呈現這堂課的學習內容。

    試教過程中,因為缺乏練習,導致教學太緊張,該說明的教學重點沒有完整表達清楚,而提到的教學步驟也沒有明確的指示學生,也因為時間壓力,讓自己的儀態沒辦法放鬆,急著想往下一個教學內容走。

    原先設定的教學重點在呈現譬喻法,並透過老師說明與學生實作練習寫出優美文句,不過根據老師們的回饋發現,若能改成讓學生說出來「譬喻用法」會比老師一直說明「什麼是譬喻句?」會來得更好,由學生的反饋中引導教學活動更是評審想看到的。選擇社區圖片時可以利用學生的日常經驗出發,例如遊樂場及社區烤肉,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雖然老師沒有提到,但根據事後的組員及錄影也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將手背後面,或著手上沒有東西拿著時會不知所措,儀態很不自然。

    這次很幸運地在教育部所推動的計畫中順利獲獎,同時,微型試教也讓我受益良多,從美感教學的撰寫到準備試教的過程中,藉由不斷的詢問及回饋,以及組員之間互相的協助,讓自己發現更多的缺點與不足,期許自己能改善這些缺失,往更好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