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嬿云
人文與社會學院
英語學系
這次參加的是由JAS傑其樂藝術空間2024年舉辦⼿機攝影徵稿比賽,4月徵稿主題 : Touch一個可以有不同解讀的英文字:碰到、接觸、影響或感動!這個題目可以有多層次或多角度的處理。
而我的投稿作品是某天讀完書,走出圖書館時看見的景象。當時的我感到疲憊不堪,頭腦已經被太多文學作品塞滿,感覺整個人已經要爆炸卻又輕飄飄地。而覺得爆炸是因為用腦已經到我認為的極限,輕飄飄則是因為明明在圖書館待了好些時間,卻感覺知識只是蜻蜓點水般地來過,我從來沒有浸濕,接受他的洗禮,甚至是遨遊在其的汪洋裡。只感覺他是在路上與我擦肩而過的某個陌生人,我們只是不小心擦撞,生命的平交道並不會因此相交,一個逗號之後又繼續走回自己的路。
「要怎麼去分析一個人呢?更甚至是他的想法、情感,這些是由他的成長歷程、感情經歷以及生活裡發生過大大小小的事所形塑而成的,那我們怎麼能用區區「分析」兩字就去定義對方的行為一定是代表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呢? 」這總是我在上文學課時的內心獨白,文學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答案,一篇文章,各自解讀。但是當這樣不確定性極高的作品需要被定義,甚至是被劃分成考科,那讀起來完全就是兩回事了。藉由作者的文筆,讀者得以在其得字裡行間讀出作者的意識,其實有時候也猜不到,不過並不影響。但是考試,即便是申論題,看似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呈現答案,終究卻還是要被某個人的標準所評判。如果你的答案不能容身他的框架,那很抱歉,多出來的天馬行空都只能是倒扣,並不如你所想的那樣加分。
於是,文學鑑賞變成了文學背誦,在短短一百分鐘的考試時間,把一個人一生的縮影道盡,摔碎其一次次情感迸裂而留下的結晶,最後只為了符合所謂的標準,甚至根本稱不上是標準,而是喜好。帶這樣的壓力讀書真的很痛苦,已經到大學了,自以為掌握了自由,選擇了科系專攻,卻還是逃不過填鴨式教育的魔掌,終其大學生涯都被分數控制,一步一步遠離成為「完人」的目標。
在這樣的身心疲勞轟炸下,我看見那盞燈照在那,為所有需要進入誠正大樓的人,免他們於黑暗,避開危險的可能。而我的手機也在此刻傳來了訊息,對方已經買好晚餐了,問我什麼時候到家? 這副光景霎時與我有了連結,那盞燈就像是在家裡等著我的人那樣溫暖,觸動心弦。不一定是真的在家,而是心裡有了一個歸屬,到哪裡都不致迷途。明白無論經歷什麼碰撞,身邊有那麼一個人願意修補生活帶給你的坑坑巴巴,那個人可以是朋友、家人或是另一半,如果有這樣的人,請務必好好珍惜,以真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