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 第一屆「臺南學」散文獎 中英文徵文比賽 參賽

112(2)參加校內外各項競賽及發表-學習心得分享(高教公共性)>人文學院 第一屆「臺南學」散文獎 中英文徵文比賽 參賽
發佈日期:2024-05-15

張栩荣

理工學院

資訊工程學系

 

此次台南學是一個範圍非常廣,但字數限制又僅僅只有一千字的比賽,很明顯地不能科普也不能說太多學術性的內容,於是我就經由一次基督召會帶我去台南北門的一次旅遊經驗,作為此次台南學的主題。

 

在北門遊客中心附近有個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這是一幢全台唯一以儲愛、疾病、醫療記事及台灣精神為主體的紀念館。王金河醫師更把大半生光陰在裡陪病患,病地與病魔;有關醫生、病人的故事是動人肺腑,斑斑史蹟非筆力能形容。雖然烏腳病在台灣已趨消失,為了念台灣醫療史上嘉南沿居民的苦難,台南縣蘇煥智縣長及文化局葉局長有感王金河等醫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對於社會及家庭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積極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烏腳病,這個曾經在臺南地區流行的疾病,不僅是一種醫學上的病症,更是臺南人民集體記憶中的一段慘痛歷史。隨著臺南基督召會的邀請,我有幸參訪了北門的烏腳病紀念館。
烏腳病——在臺灣的西南沿海,這一個名詞,曾經讓無數家庭陷入深深的恐慌。這是一種因飲用含砷量過高的深井水而引起的慢性中毒症,它的名字來自於患者腳部皮膚的黑色壞疽。在臺南,特別是北門、學甲、布袋和義竹等地,烏腳病曾經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噩夢。從 1920 年代開始,烏腳病就在這片土地上肆虐。當時的醫療條件落後,人們對
於這種疾病所知甚少,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的四肢逐漸變黑,最終不得不選擇截肢。病痛的折磨,失去親人的痛苦,以及社會的歧視,都成為了烏腳病患者和家庭無法磨滅的創傷。當時十室九貧的臺南北門漁村,只有富人才通得起自來水,免於汙水的汙染。其實當時許多人都知道井水有問題,但是沒錢根本沒得選擇,唯有透過神鬼之說等無稽之談來安慰自己。然而,在這段黑暗的歷史中,也有著人性的光輝。許多醫生和護士,不顧艱險,來到這些偏遠的鄉村,為病患提供醫療援助。他們的奉獻精神,為烏腳病患者帶來了一絲希望。其中,基督教芥菜種會在北門設立的「憐憫之門—烏腳病免費診所」,成為第一個投入烏腳病醫療的機構,為患者提供了寶貴的救助。隨著時間的推移,烏腳病的謎團逐漸被解開。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疾病與飲用含砷的深井水有關。這一發現促使政府開始改善公共給水系統,並進行大規模的衛生教育。自來水的普及,終於使得烏腳病的威脅逐漸消失。即便是在如今不被社會大眾所關注、自來水至今還未普及的偏鄉角落,也知曉透過生鏽的鐵釘取走水內的砷,再以沙子過濾水中的鏽的方式免於截肢之苦。荒蕪的漁村,無聲的砷井,斗轉星移日昇月落,一百多年,時間會流動,人會
往來,事物不斷向前發展、迎來改變。今天,烏腳病已經成為歷史。在臺南的土地上,那些因烏腳病而受歧視的人們已成為上個時代的遺民,現在的時代不會鄙視病人,冷酷不是什麼榜樣。
 
那些無私奉獻的醫療工作者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無論是本身的愛還是神的愛,許多人放棄了都市的榮華生活,特地來到臺南北門救人,非常值得我們銘記。他們的經歷,不僅是對痛苦與希望的記錄,也是對生命堅韌不拔的讚歌,舊的時代歷經慘酷,相信利益,但現在早已過去,新的時代會是甚麼樣呢? 可以親自到臺南北門去見證。未來將由那些正在世上奮鬥的人書寫,我相信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