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靈鷲山【四期教育】徵文

發佈日期:2024-06-24

張栩荣

理工學院

資訊工程學系

學習苦諦能讓我們:「知苦而生起出離」、「知因而勤修離苦」、「同理而培養慈悲」。其中,「知苦而生起出離」在我的生命中就真實地發生。我自己活到二十二歲,因為多位貴人的相助,人生也算是順遂。

但是,我卻見證到我外公所受到的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等苦。

我的外公在世時,是個對自己外表要求很高、熱情、願意付出,但在努力表現與付出的同時,也希望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同,他同時也是一個好勝心強、忌妒心強、比較沒有同理心的人。

打個比方,我外公在健康時看到年紀更大的長輩,都會說自己一定要保持健康、不斷學習,而且要愛乾淨,不要被別人說有老人味或變成老人痴呆。他在社區要改建階梯成為無障礙坡道時他就反對,說這樣有礙觀感,不好看。聽到有人洗腎或重病住院時,他也會很嫌惡地說,他以後一定不要這樣,所以他在閒暇之餘就開始爬山,鍛鍊身體…。

他是個無神論者,不相信業力,更不相信因緣果報,認為他自己今生的順遂是自己努力得來的,對於因果觀念認為是佛教斂財的說法,因為他的丈母娘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而且供養廟裡不少錢,而他與丈母娘處的不好,因此,我外公經常謗佛、謗法、謗僧。我外公的苦開始於她心臟與腎臟的衰竭,他在晚年經常進出醫院,往生前兩個月也逼不得已開始洗腎,這是「病苦」。因為身體的衰老,他最後幾年也顧不得自己最貪戀,最自豪的外貌,這是他最無法面對的「老苦」。我外公真正的「知苦、了苦」,應該是他在加護病房最後的25天,經歷兩次CPR急救,身上插滿了管線,痛苦地忍受身體的病痛,但意識清楚,雖然心中怨恨,卻什麼也不能做,什麼也說不出,什麼也無法改變,只能眼睜睜等待死亡。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我外公可以是個幸福的人,兒女孝順、衣食無缺、…,但是貪瞋癡慢疑這些人性上的陰暗面,加上人生本就會遇到的八苦,使他抑鬱而終。身為子女,我很惋惜他人生沒有遇到過佛法這個善知識,讓他到臨終都是含恨而去,對於「苦」,無法對治,由此照著靈鷲山此次的徵文規定在二十字以內向眾人傳達學習佛法的精隨,而寫了這句《菩提心》。

 

菩提心 

浮雲隨風無掛縈,

靜觀世間苦與樂,

無生本自清。

 

浮雲隨風無掛縈:浮雲隨風飄動,不留痕跡,象徵著人應該學會隨遇而安,不為世俗

所累。呈現佛教中無常和無我的思想,提醒人們應該放下執著,順應自然。

靜觀世間苦與樂:修行者以平靜的心態觀察世間的苦樂,超越了對快樂的追求和對痛

苦的逃避,這正是佛教中「觀照」的修行方法。

無生本自清:通過觀照世間,悟得了「無生」的道理,回歸到自性本來的清淨狀態。

闡明了佛教「空性」的核心思想,即所有現象都是無自性、無常的。

用簡單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佛理相結合,傳達佛教修行的精髓,適合靜心默念,幫助

眾生領悟佛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