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愷岑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三階段說話術 提升溝通力,先提升你的說話技巧l、ll、lll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蠻愛說話也蠻會表達自己的人,因此對這一系列的演講感到很有興趣。講師透過不同的面向去做說明,分別介紹了說話技巧不同階段。在第一階段,講師用一些我們日常中可以見到的人或職業做舉例,簡單的說明了一些基礎的溝通技巧,像是適當語調變化的運用和不同的說話方式。第二部分主要是關於發聲部位的變換和發聲練習。最後一個階段講述了說話技巧,包括如何講清楚我們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如何掌握說話的脈絡。
在第一部影片的演講當中,講師提到一件事讓我覺得很值得思考,那就是「聲音是一種工具,只是我們都沒有細細地去瞭解過他」,我們以近幾年流行的Podcast跟YouTube做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對於有許多的場景畫面切換、肢體豐富的影片上,我們的專注力頂多10~15分鐘;但是換到純聲音沒有畫面的不管是廣播還是Podcast上,我們的專注力可以提申到20甚至是30分鐘以上,由此可見聲音的滲透力和耐聽度。另外講師分享了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可以藉由聲音去辨識出不同人所從事的職業。舉例來說:若是一個人講話的頓點和句點很明確而且幾乎沒有贅字,那麼這個人很有可能是從事經濟相關的職業或是會計,因為這類職業需要跟許多明確的數字、數據打交道,因此他們很習慣進行大腦時間。講師也有提到說我們可以從聲音中聽出一個人的自信程度和心理狀態。一個自信、心情好的人,通常說話聲音會比較洪亮、語速適中,而相反的一個內向或焦慮的人,可能會有語速緩慢、語調平淡的狀態。透過這幾項簡單的例子進行說明讓我認識到,「聲音」不僅僅是一種傳遞信息的工具,更能夠反映出說話者的內心和情感狀態。
第二部分講師首先是告訴我們,聲音和我們的肢體動作、表情有著很密切的關聯性。不同的聲音搭配不同的表情,說出一樣的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效果。讓我發現,原來我們平常跟別人對話,不只是聽覺而已,還包含了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畫面內容,這兩種感受夾雜在一起影響了我們平時對話當中的理解和感受。另外,講師向大家展示了用不同位置發聲的變換,這部分真是讓我覺得蠻有趣,有點像我之前修過的國音學。講師依序展示了如何從胸腔、喉嚨、口腔甚至鼻腔來發聲,每一種方式都會給聲音帶來不同的感受,覺得老師在這部份真的非常厲害。同時也讓我想到當初修國音學課程時,因為缺少實際練習,只是單看課本真的很難理解其中的差異。不過,我覺得這類型的發聲教學在線上聽演講稍微有點困難,要透過實際跟著講師一起練習才會比較能夠聽懂這個部分,且跟著一起練習也會比較有效果,所以覺得多少有點可惜。不過在第二段演講中,讓我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可以去嘗試看看不同的發聲方式和聲音變化,練習讓自己說話可以更有感染力,也能更清楚地傳遞自己的的情感或是各種想法。
而最後一個階段當中,講師將主題拉回到我們說話的「邏輯」和「脈絡」。我們可以知道,這兩者在說話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說話有邏輯性之後,觀眾才會更容易的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論點或是內容;而脈絡則是指我們如何將有用且我們想表達的信息串聯起來,讓整個報告更具連貫性和說服力。再來,講師提到我們現在可能經常需要在課堂中進行報告,而在進行報告時可能會感到緊張。因此,講師分享了一些事前準備的方法,讓我們上台後能夠更加自信的講話。首先,可以在上台之前進行一些簡單的小調查,研究一下台下觀眾對我們即將要說明的內容有多少了解。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調整演講的內容,讓我們說明的內容能更貼近觀眾,當台下的觀眾有在聽我們講話,就能夠增加我們上台的自信心。
透過這一個系列的演講,我覺得有讓我對聲音的認識更加全面,也讓我重新的去思考了一下自己平常所習慣使用的說話方式,究竟有沒有達到自己所想要的效果,希望可以透過這次的自我檢視讓自己能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