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習系列講座IV「海洋廢棄物與生活」心得

2024青年學習系列講座-心得>青年學習系列講座IV「海洋廢棄物與生活」心得
發佈日期:2024-07-08

梁加憫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在講座之初,講師先向我們介紹了她所參與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作為開場,再接續帶到一些海洋議題,例如過漁混獲、鯨豚保育、棲地破壞與海洋汙染等,並提及基金會針對這些議題所採取的相關計畫和行動,尤其著重在「海廢議題」的部分,進行此次講座的深入探討與分享。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因著對台灣周遭海廢議題的關注,除了規劃長期的區域性海廢問題調查,如透過定期淨灘累積的相關數據資料與政府部門進行溝通,也促成了台日間的跨國交流合作,連結民間團體和公部門,凸顯了在海洋議題上官民合作的重要性與其影響力。不僅對於減少海洋廢棄物有實際上的幫助與行動,也提高社會在相關議題的關注和認識。而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大眾海洋教育也是項重要的課題,基金會在近年也推動了上百場的淨灘、淨海等環境教育活動和課程,傳達海洋環保概念,進而鼓勵社會大眾在生活上做身體力行的改變。

此外,針對台灣周遭的海洋廢棄物,講師提供了一份比例分析圖表,圖表分別統整了「依材質」與「依用途」兩種作為分類。從資料呈現可得知,在材質分類上,塑膠佔了九成之多,其次為金屬與玻璃;在用途分類上,則是一次性飲食類佔了八成,剩下一成為漁業廢棄物、一成為菸蒂與打火機、其他類等等。由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一次性塑膠餐具」變成海洋廢棄物的數量與比例是如此之多,也證明「減塑行動」在社會大眾的生活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接續上述的統計數據,現代追求方便、快速,「用完即丟」的消費形式與生活習慣已經漸漸地對自然環境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海洋的垃圾問題。一次性塑膠餐具的廣泛使用,無論是塑膠飲料杯、寶特瓶、吸管還是餐盒,都可能成為海洋中的垃圾,對於海洋生物而言,會形成非常嚴重的人為威脅。塑膠類廢棄物不易分解的特性除了造成大量的垃圾問題,還會污染海洋環境,破壞生態系統,進而影響海洋中動植物的生存,甚至透過食物鏈循環,影響人類的健康,最終可能自食惡果。因此,減塑行動不只是環保團體與政府組織的任務,更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的責任。而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例如外出用餐攜帶環保餐具,或是自備購物袋等等。此外,延續著減塑行動的主題,講師也向我們介紹了一個關於環保生活「5R」的計畫核心概念

  1. Reduce / 減量-減少購買、減少丟棄。
  2. Repair / 維修-物品無法使用時試著修理看看,讓它可以被持續使用。
  3. Reuse / 重複使用-能用的就繼續使用,不隨意汰換物品。
  4. Refuse / 拒絕-拒絕使用一次性產品。
  5. Recycle / 回收-把垃圾收集製成再生產品,賦予物品新生命;在購買時可選擇採用環保製程或再生、可回收材料的產品。

若能在生活中各個角落都抱持著這樣的觀念,避免一次性的消耗行為,重複使用、回收再利用、減量並物盡其用等,落實減塑行動,想必可以為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永續盡一份很大的心力。然而,為了讓環保行動能積沙成塔,更有成效,海洋與環境教育和社群媒體平台對於環保新觀念的推廣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藉由學校教育、媒體報導或是一些社區活動等,都能讓更多人了解到塑膠垃圾與現今海洋受污染的嚴重性,並傳達實行減塑生活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達成永續的精神。另外,我們也可以透過公民權利的行使,監督政府對於有害廢棄物的處理和相關環保法規與政策的訂定,讓減塑行動推展地更有效率。而對於企業與製造商、工廠等,可以消費者的角度,建議其嘗試使用可循環材料,減少不可回收之廢棄物的產生,政府也可研擬相關獎勵方案,鼓勵企業積極投入永續行動的行列。

聽完這次關於海洋廢棄物與永續生活的講座後,讓我對相關環保議題有不少啟發,也更願意將減塑行動實行在生活當中,並嘗試將永續觀念傳達給身邊的親朋好友,或是將SDGs的核心目標以及教育部所訂定之十九項重大議題中的海洋教育與環境教育融入到未來的課程規劃中,不只符合當前教育趨勢,還可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最後引用講師在講座尾聲所提及的一段話 :「環境問題需從根本改變心態,並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如此才能徹底地盡到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為保護海洋環境貢獻心力。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都能匯聚成大大的力量,讓我們一同落實減塑行動,珍惜資源並保護美麗地球,共創永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