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嬿云
人文與社會學院
英語學系
參加「113年度臺灣青銀公益協會 第一屆 青銀文學獎」的徵文活動,讓我有機會重新反思這次重返重慶的經歷。十年過去了,當我再次踏上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時,記憶中的重慶已變得模糊,彷彿過往的一切都在時光的流逝中逐漸剝落。那曾經深刻的記憶,如今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片段,隨著歲月的斑駁,越來越難以追尋。
在機場出口,我看到外婆、大姨和表妹早已在那裡等候我們。隨著見面的時間越來越接近,他們的期待也逐漸攀升,尤其是外婆。表妹後來告訴我,外婆當天的興奮簡直像個小孩子,連平常的路也因她的雀躍而顯得格外明亮。我看著她們手中的鮮花,內心充滿了久違的溫暖。她們大方地給我和弟弟包了紅包,這一切讓我們感受到家人間的深情厚誼。
三周過去了,我們在重慶的假期很快就迎來了尾聲。一天早上,睡眼惺忪的我被手機的通知聲驚醒,原來是外婆給我轉了1000元。當下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我們從未提過需要錢的事情。外婆似乎預料到了我的疑惑,回到家後悄悄地問我:「收到了沒有?」我說:「收到了。不過,外婆你是不是轉錯了?」她微笑著說:「沒有,因為想著你和弟弟下週要走了,所以先給你們。」這簡短的對話讓我的內心變得無比複雜,感性瞬間湧上心頭。儘管知道外婆的經濟狀況不錯,每個月都有退休工資和生活費,但我深知她的節儉。她在消費與台灣不相上下的情況下,仍然存錢並把最好的留給我們,這讓我不禁感到愧疚和感動。
在那一刻,千絲萬緒的情感在我心中釐清,清晰的感受淹沒了理智。我想說的話卡在喉頭,情緒隨之遞進,哪怕多說一句話,淚水也會無法抑制地湧出。最終,我只能簡短地說了一句:「謝謝。」
後來,表妹告訴我,外婆的生命跨越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她見證了中共建國以來的種種變遷。這讓我感到無比震撼,外婆不僅是我們的長輩,更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或許正是因為她曾經體會過飢餓與困苦,所以總是擔心我們是否吃飽,時時刻刻都想著如何照顧我們。在我們回重慶之前,外婆甚至囤積了近100顆雞蛋,似乎想要補足過去十年來未能給予我們的疼愛。
這次重返重慶,讓我更加了解那些看似「老人」的行為背後的原因。無論是舊時代的習慣,還是生活經歷的影響,我開始慢慢理解並體會這些行為的意義。外婆的愛,無疑是喚醒了我內心深處對祖父母的情感記憶,那些網絡上關於「阿嬤」的梗圖不再只是笑話,而是一次次溫暖的提醒,讓我感受到來自長輩的深情厚愛。
外婆常常說:「希望你們能來重慶出差」,她期待著能夠省下機票錢,與我們見面。雖然我笑著說「哪有這麼容易」,但內心早已許下願望,希望以後能夠一年回一次重慶,更常與外婆見面。我不再等待成就大事後再回報,而是想在每一天都表達愛與感謝,保持健康,無論我是否成功,外婆的愛從未改變。
在台灣,我習慣了獨立生活,與家人的聯繫漸漸疏遠,日常生活中只有少數幾個人會定期問候我。回到重慶的這段時間,像是填補了我內心的空白,讓我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次的重逢,讓我有了更多努力生活的動力,希望在下一次相聚時,我能成為更理想的自己。
在這次回到重慶的旅程中,我學會了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更珍惜身邊的家人。這段經歷不僅是一次重聚,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讓我重新認識了家庭的重要性,並決心未來要更加努力去守護這份珍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