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洋教育現場的挑戰與實踐

2024青年學習系列講座-心得>臺灣海洋教育現場的挑戰與實踐
發佈日期:2024-11-09

蔡盈盈

人文與社會學院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臺灣海洋教育現場的挑戰與實踐」

 

從講師的照片和言語中,可以得知海洋不僅是生物的世界,也和人類的活動有極大的關係,而講師有時會提到其舉辦的一些關於海洋的活動,而從這些活動又可以學到許多海洋文化的知識,以及人類與海洋的交互關係,更是從中得知人類對於海洋生態、海洋周遭的環境、附近興建的設施等等,是如何看待與應對這些活動與議題。這場演講讓我瞭解到臺灣其實也有舉辦過關於海洋的學習活動,不只是我所認識的淨灘活動,更是實際走到當地,即真正發生事件的地點,直觀地瞭解當下所發生的狀況,藉由最實際的面貌,剖開書籍、雜誌、新聞等二手資料的真實原樣。我認為走入田野現場的好處是能夠放下很多主觀的描述,容易以客觀的角度看待事件發生的事實,但同時在現場的感受是非常直觀的,只有最容易理解的結果展現於此地點,很多導致的原因大多得從現場的蛛絲馬跡中尋找出來,也因此許多導致因素都是後人加以闡述的,而由自己實際走訪現場,才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對當地也能夠感受深刻並獲得相應的概念,以此對場域有多一分的認識,亦對該地點有參與其中之感。所以,當講師提到有這些活動時,我其實是感到非常歡喜的,一來是對於瞭解各地文化有更多的選擇,二來是能透過此活動一步一步「走」遍臺灣,藉由走訪現場瞭解當地的發展與變化,導致我喜歡以走路的方式觀察周遭環境,從中發現驚喜或是特別之處,我想這可能就是我喜歡走路的其中一種原因吧!

 

講師和我們分享非常多的活動,有瓦盤鹽田、蚵仔、浮棚、泥灘地、白海豚和海浪的台語等等的議題,都不禁讓人思考環境與環境或是環境與人文的各種共存問題,如何在極端的氣候下,盡力維持著生態的平衡,這不僅是一個沉重的問題,甚至已經影響到住在周遭或以此維生的人們。而講師說的這些現象,有些聽過,也有些完全不知道,像是講師有提到,在臺中、雲林、嘉義和臺南等西部沿海一帶的泥灘地,都放滿了太陽能光電板,亦有在路上親眼看見過,是否還有在養殖其他魚蝦類並不清楚,但是明顯地看出一大片的太陽能光電板成為了西南沿海的重要景觀。從好處上來說,不論是較早推出的農電共生,或是較晚推出的漁電共生,種電的行為可以增加太陽光電的發電量,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減少人為造成溫室氣體的產生,也能在種電的同時,維持原來的產業;若以壞處來說,裝置的光電板會改變原有的日照範圍,光電工程也會對社區造成影響,均會干擾當地的生態環境。如今,從政策開始到現在還沒過幾年,許多民眾仍然在摸索能夠發展的方向,依然看不出這項政策,是否為正確的選擇,但是我認為既然已經開始實施這項政策,那就讓政策越來越好,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講師亦有提到和我家相關的彰化,其在走讀時,曾經問過彰化人有沒有海浪的台語,而他們發現彰化人沒有海浪的台語,但是有海流的台語,而這是由於濁水溪受地質變動影響,造成的輸沙作用,導致部分彰化的海岸地形是泥灘地的緣故。我覺得講師想要告訴我們,有些時候周遭的地形會影響當地的居民,長期的生活習慣自然形成某種觀念,而這些觀念會成為一種文化,存在於歷史地形和形成原因極為相似的地區。也因為泥灘地是潮水退潮後所露出的泥地,坡度平緩且海流平順,相對海崖或沙灘的地形,泥灘地的海浪較為不明顯,而泥灘地是在海陸交界的地帶,亦有許多生物於此地棲息。藉由瞭解當地的文化,也能夠從中發現人們受到環境的變化,因此,各個地區有不同的文化,不僅會因為受到的文化發展影響,也會因為該地區的地形環境造成不一樣的習慣或習俗,而此種差異,亦使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均有認識與探索的意義。較為難過的是,現今交通便利且網絡發達,家中長輩是知曉海浪的台語,這種包含文化和環境的特殊現象指標,即將成為少數。

 

以上兩個議題都和我的生活有高度相關,所以講師提到這兩個案例的時候,讓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也深深地記得,講師在提到這些案例的時候,是真的有許多自己的發現想要和我們分享,而在講述每一件事時都會穿插發現的過程,猶如身臨其境般,好似事件在我眼前展現出來一樣。我能夠體會到講師在分享時的愉悅心情,真的是一種看到好朋友就想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一樣,而走讀的過程中,除了可以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地理環境之外,其路途中發生的各種事情,都是往後在回想起此階段時非常獨特的回憶,極度具有價值,而此種價值會顯現在每次分享時,總是表現出一副認真且愉悅的情緒,並且還會滔滔不絕地講述在過程中自己發現的現象或議題,以及路途中所發生各種有趣的事件。此種情況,尤其是在舊地重遊時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