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虹伶
理工學院
電機工程學系
在BJTs的教學中,我著重於其三種工作區域(飽和區、截止區與放大區)的物理意涵與應用。透過分析常見的共射極放大器電路,我引導同學理解增益、偏壓設計與輸出特性的關係。此外,我還特別補充了直流負載線的畫法與應用,幫助同學更加直觀地理解BJTs的工作狀態與電路設計原理。在期末前的伴學活動中,我與同學們進行了一次綜合性的電路設計練習,將課堂中學到的元件應用整合起來,模擬真實的設計流程,這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實作能力。
整個學期的伴學活動,讓我在學術能力與個人成長方面都有深刻的體會。以下是我從學術內容、教學經驗以及對未來規劃的角度進行的反思與總結:
在伴學過程中,我需要深入掌握課程的每一個知識點,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同學解釋,這對我自己的學習是一種深層次的強化。例如,在講解運算放大器的加法器與積分器電路時,我需要從其數學模型出發,解析電路行為的基礎原理。同時,為了讓同學更好地理解,我設計了簡化的實驗案例,模擬實際應用場景,例如使用加法器進行音頻信號的疊加與處理。
此外,在教學雙極性接面電晶體的偏壓設計時,我進一步研究了更複雜的偏壓穩定技術,如使用電流鏡與有源負載的設計方法。這些進階內容雖然超出了課程範圍,但為了解答同學的延伸提問,我不得不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這讓我對電子電路設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在這學期的伴學活動中,我深刻體會到,每位同學的學習方式與需求都是不同的。在初期的輔導中,有些同學對抽象的理論感到困惑,這促使我嘗試更多的教學方法,例如以實際應用案例引入理論概念,或利用模擬軟體(如Multisim)呈現電路的動態行為。這種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方式,大幅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理解能力。
同時,伴學活動也讓我學會如何管理小組討論與互動。在每次伴學過程中,我都會設計一部分時間讓同學們分組討論,並分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這種方式不僅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還讓我了解到他們的思考過程,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
回顧這學期的伴學活動在學術方面,我透過準備與教學深化了對電子學的理解;在個人方面,我提升了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以及與人溝通的技巧。
未來,我希望能持續投入類似的教學與伴學計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與教學能力,並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更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