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儀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物科技學系
參與UCAN解測的過程,讓我對於自身的職業性格與職涯方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吳曉柔心理師的帶領下,我透過心理學與職涯引導工具,梳理了這幾年來的成長與變化,並且釐清了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回顧我的兩次檢測紀錄,在大一時,我的職業性格測評結果為IAR(研究型-藝術型-實作型),而在大四時則轉變為ICR(研究型-傳統型-實作型)。這樣的轉變讓我意識到,隨著學習經歷的累積,我的價值觀與職業偏好也有所改變。剛進大學時,我對於探索未知充滿熱情,傾向於用創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如今,我則更加注重規律與組織性的工作方式,並強調實務應用。
心理師吳曉柔具備豐富的諮商心理、職涯發展與催眠引導經驗,擅長運用互動式教學、牌卡、催眠冥想等方式,協助學員深入探索內在需求。在解測過程中,她透過分析我的測評結果,讓我理解到職業性格的轉變並非偶然,而是隨著環境適應、能力精進與個人價值觀發展的結果。
大一時的IAR職業性格顯示我較傾向於理論研究與創意發想,這與我當時對於生物科技領域的興趣相符。我喜歡透過科學實驗探討生物現象,並且享受自由思考與創新設計的過程。而到了大四,ICR的結果顯示出我在研究領域的堅持,但同時也開始注重結構化與細節處理,這或許與我在學術研究中的經驗累積有關。我發現自己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不僅追求創新,還會有意識地規劃實驗步驟,並將數據整理得井然有序。在解測過程中,我特別認同吳曉柔心理師提出的「職業性格並非固定,而是動態發展」這一觀點。她透過測評工具與職涯引導技巧,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勢與成長空間。例如,她提醒我可以利用自身研究型特質,進一步強化邏輯分析與資料處理能力,同時也建議我在未來的職涯中適度平衡傳統型與實作型的特質,確保在專業領域持續發揮所長。
此外,心理師也提到「職涯探索不只是找到適合的工作,而是尋找與自己價值觀契合的職業道路」。這讓我反思,除了專業技能之外,我更應該關注自己對於工作的期待與動機。例如,在生物科技與分子醫學的領域,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未來在職涯選擇時,除了學術研究,我也會考慮與臨床應用或醫療創新相關的工作機會。這次的解測經驗讓我更加確信,職涯規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經驗、環境與個人成長持續調整的過程。我從大一到大四的變化,正好印證了這個觀點。我學到了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中發掘自己的優勢,也了解到如何結合職業性格與生涯規劃,制定更具體的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