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蓁
理工學院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這學期是我第二次參與由成功大學與慈濟合作的「玉井偏鄉課輔計畫」,雖然過去已有一次服務經驗,但這幾次在培訓過程中,我仍有不少新的收穫與反思,每一次的參與,不僅是對教育理念的實踐,更是一次對自我能力與價值的再確認與提升,因為有了第一次參與的基礎,這學期我在心態與準備上都更加成熟,在參加正式服務前的培訓階段,我特別能體會前置準備的重要性,這項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協助當地國小學生完成課業,尤其是在數學方面的輔導與強化,偏鄉孩子普遍缺乏個別化學習資源,因此我們需要透過更細緻的規劃,來達到「真正幫助孩子」的目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更認真地看待每一次培訓課程,努力將所學轉化為實際可用的教學策略。
這次的培訓內容設計得非常扎實與實用,不僅包含基本教學技巧,也加入更多有關情緒管理與互動方法的指導,例如:如何透過遊戲、故事或生活情境來引導孩子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如何在孩子情緒低落或表現挫敗時,適時給予正向回饋與鼓勵;甚至是當孩子出現抗拒或分心狀況時,該如何用柔性又有效的方式引導他們回到學習軌道,這些技巧雖然看似簡單,實際應用卻需要不斷練習與調整,透過一次次的模擬教學與情境演練,我發現自己在說明能力與臨場應變上的表現比第一次時進步許多,也對自己在課輔中的角色更有自信。
而與第一次相比,我特別感受到這次課程安排更強調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的培養,在正式服務前的籌備階段,我們多次召開會議,從確認課程內容、建立時程表,到志工間的工作分工,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討論,我也更積極參與討論,提出自己在上學期服務時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式,與其他夥伴分享經驗,彼此互相學習、補位,讓整體的團隊默契更加緊密,其中一項我特別欣賞的訓練安排是針對「個別差異因應策略」的教學演練,這個環節讓我思考到:每一位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背景、理解能力與情緒狀態,作為哥哥姊姊的我們,不能用一套標準化方式應對所有孩子,而是要學會觀察與傾聽,進而調整教學節奏與溝通方式,這個觀念雖然在上次服務中已有體會,但透過這次培訓的更深入探討,我對於「因材施教」的實踐方式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這次的培訓也讓我再次體認到教育工作的價值與挑戰,教育不是單方面的知識輸出,而是雙向的互動與陪伴,尤其是在偏鄉地區,孩子們比起城市孩子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與自信心的建立,所以除了課業上的協助,我們還需要擔任一部分的「情緒陪伴者」與「生活導師」,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被關心與被理解的溫暖,這也讓我更加敬佩那些長期耕耘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這學期能再次參與「玉井課輔計畫」,並接受這一系列完整而深刻的培訓,對我來說是一份寶貴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感謝學校的高教深耕計畫讓我獲得了獎助學金的補助,這不僅減輕了我家庭的經濟壓力,更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全心投入課輔與學習,身為一位來自經濟較為拮据家庭的學生,我知道每一分資源都來之不易,也因此更珍惜這樣的機會,希望自己能透過努力回饋社會,未來也成為能夠幫助別人的人。